【宝鸡】刘邦两次“暗度陈仓”——兼论陈仓古道走向
◎周吉灵
《史记》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战事,只用短短39字记述:“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接着又用29字记载了平定关中的过程:“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而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
鉴于《史记》记事简约,一些学者又把陈仓道与嘉陵故道混为一谈,造成一些史学家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战事和行军路线诸多争议。笔者探访秦岭古道十多年,几乎走遍秦蜀古道,现对刘邦“暗度陈仓”的两次“暗度”和陈仓道作以辨析。
陈仓道因北起陈仓城南陈仓峪,南过故道(县名、非道路名,今凤县)与留坝县陈仓沟而得名。
约三千多年前,黄帝后裔在宝鸡南建陈国;秦文公十六年(前750年)秦大胜西戎,东扩至陈国,前747年筑陈仓上城而居;至秦孝公时(约前361年)设陈仓县。陈仓道也是沿秦岭北坡陈仓峪入山交会清姜河而行,越秦岭大散关过嘉陵江上故道(县),因而,历史上常以陈仓故道连称。考古学家王国维考证,清姜河畔大散关下古散国出土散氏盘铭文记载,散国有穿越秦岭的“周道”,当为陈仓道之始。因前221年秦设陇西郡故道,至东汉永平六年(63年)故道才更名梁泉戍,因此故道得名应在故道设县之后。陈仓道则是北始陈仓城,南渡渭河进陈仓峪,入清姜河合故道,越秦岭大散关,经故道县后偏离嘉陵江,向南过南星、酒奠梁、留凤关(废丘关)一带依山缘沟而行,到连云寺西入瓦房坝陈仓沟,越紫柏山箭峰垭,从正河接沮水道,到营盘、火烧关,沿沮水河过茶店(汉设沮县)至汉江边沮口为止。这条道路就是刘邦“暗度陈仓”之道。
故道经故道县后沿嘉陵江而行,过两当、徽县、略阳入川,又名嘉陵故道;从故道县以北至陈仓城基本与陈仓道合二为一,常以嘉陵故道连称,故而给很多人造成陈仓道与故道为一条道的误导。陈仓道中段故道县到废丘关至连云寺,又与连云道基本合二为一,也易使人将陈仓道与连云道相混淆;南段又与沮水道合二为一,由于沮水道上西汉设沮县,三国时西移嘉陵江边略阳县,沮水道也鲜少被人提及而渐渐埋没。
陈仓道因刘邦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导演了历史上出奇制胜的经典战例而著称。
陈仓道至故道南进陈仓沟接沮水道上,至今还有大量碑刻及遗迹。如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刻于凤县连云寺北山神庙墙“对面古陈仓道”碑,陈仓沟中还有清嘉庆甲子(1804年)七月所立“陈仓古道之灵墓”碑刻,在陈仓沟南段瓦房坝还遗留很多汉代栈道、栈孔。
228年冬,诸葛亮二次北伐围陈仓时,也仿照“暗度陈仓”路线行军。他在《与兄瑾言治浽阳小谷书》信中说,他“发现了北出陈仓有一条浽阳小谷,隐秘便捷”。浽阳小谷即从勉县黄沙到贾旗寨,由二沟入北山,经百丈坡,越关山梁接陈仓道南段沮水道,到连云寺入陈仓沟达凤县;然后北出陈仓故道,由陈仓城南陈仓峪中出山,渡陈仓渡口过渭河,突袭陈仓城。后来魏延建议由他领奇兵从子午道进攻长安,由诸葛亮率大军走间道攻陈仓,声东击西,合围长安而成大业。此间道即指陈仓道。
另据《魏书》载: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五月,拓跋英从甘肃西和县出发,自斜谷道至沮水与齐争夺南郑,而齐派姜安山、梁季群等万余人自角驽(留坝闸口石)、沮水、白马(今勉县)立五道栅栏(营)以拒,拓跋英集中兵力先破一营,余营皆溃。”唐《僖宗纪》载:唐光启元年(885年)二月,僖宗南退兴元避四川,栈道几绝,由古陈仓小道出西县(今勉县)至汉中。这说明陈仓道从汉至唐一直畅通,是一条夹藏于嘉陵故道和褒斜道之间较为隐秘的南北间道。
清《汉南续修郡志》《留坝厅志》《凤县志》均载:“从褒凤出者为连云栈道,汉王之南郑由之。”此连云栈道实为陈仓道中段。
宝鸡、凤县、留坝、勉县等地学者实地考证,均认为该路为古陈仓道。
陈仓道沿线不仅有碑刻诗文,还有闸口石、火烧关、营盘、酒奠梁、废丘关等三国及以前争战的古战场为证。1935年宝汉公路开通,将陈仓道与褒斜道贯通,陈仓道才逐渐被历史遗忘。
笔者曾三次探访陈仓道,陈仓道北段与嘉陵故道、中段与连云栈道、南段与沮水道分别相合,当地人多从此道翻越秦岭,外人大多不知,多为奇袭偷渡之用,未当作官道使用,史书鲜少记录。
2014年从略阳黑河镇至观音寺到张家河,经火烧关至瓦房坝到连云寺公路全线开通,连接故道、陈仓非常便捷,昔日间道,今成通途。
前206年四月,汉王刘邦领3万人,从杜南入汉中。张良送至褒中,汉王遣良归韩。这时刘邦也常到褒中视察,褒中既有褒斜道南端褒谷口,又西至陈仓古道南端入口沮口不过50里,往返仅一天路程,对如此近的陈仓小道,张良、韩信、刘邦不可能不察。因而,只有亲历了褒斜道和陈仓道,才能理解张良、韩信、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本意和历史原貌。
“暗度陈仓”最初由张良设计。《史记·留侯世家》载:“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当时,项羽拥兵20万,刘邦仅有3万军队,加之士卒多为山东人,思乡心切,沿褒斜道逃离者甚多。于是,刘邦就依计烧毁栈道,消除项羽和章邯的戒备,同时也断绝士卒逃离的道路。但栈道烧毁后,仍有人逃离,直到有一天韩信逃至褒斜道寒溪,被丞相萧何追回推荐给刘邦时,刘邦才下决心拜其为大将实施“暗度陈仓”计划。随后,趁雍王章邯松懈麻痹之机,刘邦按韩信“暗度陈仓”之计,派樊哙、周勃率老弱病残万余人虚张声势地抢修栈道。樊哙不知是韩信妙计,内心却埋怨张良:早知今日重修,何必当初烧毁?沿途工程量太大,因此修复栈道进展缓慢。
章邯得知韩信派樊哙修栈道的消息,高兴地说:“刘邦竟任用受胯下之辱的韩信做大将,又派人重修五百里栈道,看他何年何月才能修通?”章邯此时对韩信和刘邦放松了警惕。这是第一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麻痹对方阶段。
汉元年(前206年)八月,经过三个月精心准备,刘邦开始全面实施韩信之计。
《史记·曹参传》载:“汉王封参为建成侯。从至汉中,迁为将军。从还定三秦,攻下辨、故道、雍。”《汉中地区志》载:“汉王八月用韩信计,自汉中出兵陇右。曹参取下辨 (今成县西 )、故道,出散关,趋陈仓。”而《勉县志》更明确记载:“陈仓道系褒斜古道支线。汉王元年兵出散关,袭击三秦,终成帝业。陈仓道由汉中入境,沿金牛道至黄沙,折向北进陈仓道。”这里所说“至黄沙,折向北进陈仓道”是三国时诸葛亮开辟由汉中入陈仓道的捷径;而刘邦“暗度陈仓”时应由沮口过沮县从沮水道入陈仓道。
虽然《史记》记载简略,但陈仓道走向印证了刘邦在实施“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时派了两支部队,实施了两次“暗度”。一方面他派曹参率大军入沮口过略阳,沿嘉陵故道和祁山道明取下辨,佯攻陇西,同时也可防止陇西雍军在刘邦大军出陈仓后从背后袭汉中。这样让章邯以为韩信无才,从陇右攻雍关山重重,不必多虑,从而彻底放弃对刘邦攻陈仓的警惕。另一方面,刘邦带领佯装修褒斜栈道的樊哙暗暗从沮水道(陈仓道南段)进兵,过营盘越箭峰垭,入陈仓沟陈仓道,突袭章邯驻守的废丘关。由于废丘关全无防备,只好全线溃退陈仓。刘邦此时令曹参大军从下辨东趋故道,合军翻越大散关,从陈仓峪出山,渡渭水陈仓渡口,倒攻陈仓城。章邯率军从废丘关驰援,但为时已晚,这才有“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的史记。
这是第二次“一明一暗”的军事行动。
这连续两次叠加的一明一暗的“暗度陈仓”,把声东击西从中暗度的军事谋略,运用到让对方深信不疑的地步。三国时诸葛亮第二次和第五次北伐均效仿韩信,沿陈仓道北攻陈仓城,可惜未采纳魏延声东击西“暗度”建议,最后遗恨五丈原。
因而,明代学者李应祥、俞安期在《雍胜略》中说:“陈仓故道,在沔县东北二十五里。汉暗度陈仓、曹操自陈仓出、诸葛亮出散关,即此。”《凤县志》也有“废丘关,楚将章邯曾屯兵于此,原有一碑,上书项羽封章邯处”和“刘邦暗度陈仓与章邯军战于此”的记述。
最终,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