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50年来抢救10余颗重大故障卫星

2017-08-10 09:47  新华网  字号:T|T

控制氦气泄露的“鑫诺六号”卫星成功定点、操作太空翻跟头的“海洋二号”卫星恢复正常、抢救未入轨的“中星9A”卫星起死回生……记者日前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采访时了解到,50年来他们先后成功抢救10余颗重大故障卫星,为国家挽回了巨大经济损失。

成立于1967年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主要承担卫星日常遥测、轨道控制、故障诊断与维修等在轨管理任务,是我国组建最早、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航天器测控与管理中心,目前长期测控管理着上百颗我国在轨航天器。

卫星只有进入预定轨道,才算开始真正的工作。今年6月19日零时11分,“中星9A”卫星在发射过程中出现异常,未能进入预定轨道,预定初始轨道远地点高度为41991公里,实际入轨后的高度仅16420公里。

“25571公里的入轨偏差,在国际同步卫星发射史上都属罕见。”中心测控技术部副总工程师杨永安介绍说。

在接下来的16天时间里,中心工作人员与卫星研制方紧急磋商,制定出保全轨道阶段、补偿轨道阶段、转移轨道阶段和定点捕获控制的策略,综合调用陆海基航天测控资源,准确实施的10次轨道调整、6次定点捕获,最终使卫星成功定点于预定轨道。

2011年8月,“海洋二号”卫星发射入轨后不久,就开始持续翻滚。地面指令发送了一遍又一遍,卫星仍不听指挥,而且转动加快有解体危险。

“卫星制造发射成本很高,如果不能正常工作,不但会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还会成为影响航天器飞行安全的太空垃圾。”中心航天器长期管理部总工程师樊恒海是当时的技术负责人,他介绍说,他和技术人员鏖战45昼夜,经过数千次推演预算和仿真试验,才使卫星起死回生。

据介绍,截至目前,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已先后成功抢救10多颗重大故障卫星,为国家挽回了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

随着我国在轨卫星数量的不断增多,卫星故障率随之增加。中心高级工程师李卫平说,中心为此收集整理了国内外1800余次故障案例,建立10多万条诊断知识,自主研发航天器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和航天器故障预测系统,“把很多故障消灭于萌芽状态”。

“近3年来,中心累计发送指令数千万条,排除卫星各类险情和故障数百次。”李卫平说。(李国利、杨亚洲)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男子造谣“陕西等地凌晨3时将有余震”被西安警方抓捕

    2017-08-10 09:46阅读

    落实责任 强化治理 切实履行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主体责任

    2017-08-09 12:00阅读

    西安市2017年城六区非省级标准化高中录取工作情况

    2017-08-09 10:00阅读

    2017首届世界西商大会进入倒计时 西安加快“追赶超越”步伐

    2017-08-08 12:53阅读

    西安187路、教育专线等4条公交线路实行2元一票制

    2017-08-08 01:36阅读

    东郊男子在陕西第四医院就诊 花费2元办卡却不能退

    2017-08-08 01:28阅读

    西安市人社局为周至县贫困户送技能、送岗位

    2017-08-05 18:21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