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西安探索国防军工和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军民融合,培育创业新生态(2)

2018-09-18 11:05  人民日报  字号:T|T

混改转制,激发军工活力

把原有的科研院所改制成新集团的创新中心,实现由事业单位成立公司,到子集团公司中融入过渡事业单位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推进“瘦身健体”,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促进结构调整……新管理体制破解了“事转企”的各种“不良适应症”。

西京电气总公司由多个纯军工三线企业联合组建,成立之初主要生产军用电子元件。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公司产品无法适应需求,子公司频频破产倒闭、员工被迫离职,成了难收拾的“烂摊子”。该公司对原有下属公司以引入自然人持股、员工持股以及定向增资的方式完成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改革后,引进高端人才,开拓市场渠道,激活考核和激励政策……一系列举措让公司治理模式得以优化。“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让人、财、物、产、供、销更灵活,摆脱了制度僵化,员工的干劲儿足了,整个企业‘闯市场’的能力变强了。”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研究所通过注册子集团母公司、国有资产划转、二十所分立改制,形成“1+1+N”的新管理体制,进而实现军工科研院所改制转企。此外,陕西电器研究所、西安航天精密机电研究所、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已完成改制方案和公司章程编制等工作。

“体制机制是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瓶颈,通过军工科研院所‘事转企’改革和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促进了西安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西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李初管说。

共享共用,加速成果转化

受单位体制机制等因素限制,一些军工单位设备设施闲置,未能有效向社会开放共享,再加上当前军民标准存在交叉重复建设、现行统计制度缺乏获取军民融合统计数据渠道等因素,一些军工资源难以得到利用。对此,西安市通过推进军民产品和技术标准通用化、建立军民融合统计和评价机制、开放共享军工大型试验设备设施并提供专业服务等手段,打通了资源利用的“任督二脉”,让存量资源得到最大释放。

火箭军驻西安地区军事代表局负责人认为,西安市紧紧围绕体制机制创新,找到供需融合的突破口和发力点,搭建融合机构和平台,打通了军民融合的诸多梗阻。

仪器设备共享公共服务平台是西安科技大市场面向社会开放的公益性平台,也是其盘活现存资源的“实招”。平台汇集了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大型仪器设备1.3万台(套),并实现了网上在线预约。

在西安科技大市场,记者看到,一些高端仪器正在被不同项目组的工作人员使用。相关负责人介绍,西安科技大市场是为推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由西安市政府设立的市场化运营科技聚集流通平台,在搭建公共平台、构建服务体系、探索机制创新、培养专业团队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不仅节省了军民融合企业购买仪器的一大笔开支,也提高了设备利用率,一些企业还在这里‘联姻’成功。”

平台建起来,制度跟上来。军民技术标准“二元”体系是制约我国科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瓶颈因素。对此,西安市在全国率先研究建立了军民融合统计监测评价体系,在市级层面初步掌握了军工科研院所经济总量情况,摸清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状况,打通了获取军民融合统计数据的渠道,掌握了军民融合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双向流动和产业发展情况,及时有效制定满足军民融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支持政策。

近年来,西安国防和军工融入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军民融合可复制可推广的“西安经验”。西北工业大学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田庆锋认为:对非核心军工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军工院所进行创新性“事转企”改革,打造专业化的军民融合产业园区,以及“科教产城”一体化发展的军民融合特色小镇,这些做法具有可复制性,是国防军工和地方经济协调发展有效举措。(记者 龚仕建)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西安开启“赴外引才模式” 到6所高校招聘1700人

2018-09-16 10:07阅读

市教育局主要领导对西安市三所中学进行集中调研

2018-09-14 11:48阅读

西安市育才中学召开艺体特长生动员和表彰大会

2018-09-13 18:12阅读

教育科研承载初心,凝心聚力砥砺前行 ---------西安市第二保育院新学期大教研活动

2018-09-12 17:04阅读

西安航天基地招才引智合作签约仪式暨就业创业专场招聘活动在西安职院成功举行

2018-09-11 16:07阅读

西安车管所“放管服”:窗口读秒服务 扫码缴费10秒完成

2018-09-10 23:04阅读

我把新城“名校+”的故事讲给您听(二)

2018-09-07 12:04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