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陈派经典《黄金婵》将在西安“重生”
徐俊霞在排练 记者 尚洪涛 摄
在西安市豫剧团的排练厅里,刀枪棍棒道具一字排开,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徐俊霞和同事们每天扎着超过20斤的大靠进行训练,为的是将《黄金婵》这部武戏吃重的传统经典大戏,早日重现并完美还原于所有观众眼前。
为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日前,豫剧陈派经典剧目《黄金婵》正式在西安市豫剧团开启复排。徐俊霞告诉记者,这出剧目的复排可谓“抢救性”的,“本着传承、创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创作思路,让那些闪着璀璨光辉,独具流派风格的传统经典剧目,传下去,活起来。”
《黄金婵》和古城有情感渊源
《黄金婵》是豫剧皇后——豫剧陈派创始人陈素真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根据《姚刚征南》总结加工、整理改编,形成的一部具有独特陈派风格的保留剧目。全剧以东汉初年,黄金婵忠贞爱国为故事背景,展现了剧中人物的家国情怀、爱恨情仇。在半个多世纪的演出与传承中,该剧深受戏迷喜爱,也为中国戏曲百花园留下经典。
徐俊霞是豫剧陈派再传弟子,近年来,伴随前辈戏曲人相继离开舞台,她愈发发现现存的可供学习的陈派剧目资料十分有限,师祖陈素真的很多经典剧目已经失传,没有影像,也没有音像,有的只是无限的遗憾。“但《黄金婵》这部剧目,师祖曾亲传给了河北邯郸豫剧团李素琴老师,且师祖亲笔写的此剧五场稿剧本就在李老师家里精心保存,而今李素琴老师已八旬高龄,我于是提出,一定要争分夺秒把这部戏学好,且复排起来,不能让带着流派戏基因密码的经典,也成为日后一部失传的遗憾。”
值得一提的是,由徐俊霞领衔,将在西安重生的《黄金婵》,本身也和西安市豫剧团有着情感渊源——西安市豫剧团前身系大名鼎鼎的狮吼剧团,正是由陈素真与“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创始。徐俊霞的师傅关灵凤不仅是豫剧大师陈素真的义女和徒弟,也正是狮吼剧团的第一批演员之一。
在复排中找回传统传承的基因密码
由于《黄金婵》是一部重武戏的剧目,所以在武戏排练时,演员们往往需要扎着20多斤的大靠进行训练,每天进行将近8小时的排练,让身体形成记忆。
“我工青衣,没有演过武戏,想把这出武戏搬回舞台,难度极大。但无论如何我都想和同事们一起努力,挽救这出风格独特的陈派剧目于‘濒临灭绝’之险境。”排练间隙,接受记者采访时,年庚五旬的徐俊霞衣衫已湿透,“排练必须要把大靠这些全部带上,只有天天打灵活了,真正到了舞台上,才能让观众看得精彩。该练100遍的,练99遍都不行。”
《黄金婵》的另一大特色,是剧中优美动人的祥符调唱腔。豫剧祥符调发源于河南开封,因宋“大中祥符元年”开封县改名祥符县得名,祥符调为标准的中州正韵,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古朴醇厚、委婉含蓄、俏丽典雅的风格。作为梅花奖、白玉兰奖获得者,徐俊霞的“祥符调”味道浓烈,这次《黄金婵》复排中,徐俊霞积极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让西安的青年豫剧演员们通过剧目复排,更好掌握“祥符调”等中国传统戏曲原生态,让这些发生、流行于民间的艺术瑰宝,重新呈现在舞台上,实现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活态传承”。
记者了解到,复排版《黄金婵》将于今秋与观众正式见面。西安市豫剧团表示,复排《黄金婵》,一方面是为了抢救独具流派风格的传统经典剧目不再失传,这部承载西安戏曲人赓续传统之心的作品,也将亮相于今年举行的第五届中国豫剧节。
记者 孙欢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