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石泉蚕桑 穿越千年今更新

2017-07-02 10:00  安康日报  字号:T|T

一个产业带动几万农民,综合收入达3.5亿元

石泉蚕桑 穿越千年今更新

(人民日报 记者 龚仕建)

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千年鎏金铜蚕,见证了2000多年前先辈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鎏金铜蚕出土地陕南石泉县,被誉为金蚕之乡、丝路之源,如今,这里古老的蚕桑业发生了巨变。

走进石泉县池河镇明星村,一望无际的密植桑园层层叠叠,郁郁葱葱,柔嫩的桑叶、晶莹的露珠在朝阳的映照下熠熠生辉,早起的采桑女沐浴着晨雾,正为蚕宝宝准备丰盛的早餐,新技术、新理念、新产业,石泉人让穿越千年的蚕桑业焕发生机,成为保护生态的绿银行,成为脱贫致富的金饭碗。

政策给力,传统蚕桑业向现代产业转变

山坡种桑,家里养蚕,不仅环境美了,口袋也鼓了。饶峰镇新华村村民李祖军,是远近闻名的养蚕大户,十几年来,从最初十几亩山坡地,到40多亩沙滩地,养蚕规模越来越大,去年养蚕7批,收入14万多元。看到漫山的桑树,李祖军心里特别有成就感。

蚕桑产业并非一帆风顺。石泉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韩燕明坦言,过去曾经动员家家户户栽桑养蚕,遇到茧丝绸市场疲软,农民纷纷挖桑树、毁桑园,桑树面积一度萎缩。产业如何突围?石泉县探索四个转变:传统蚕桑业向现代产业转变、整县推进向分区指导转变、千家万户养蚕向强村大户转变、规模发展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转变传统方式并不容易,县里舍得集中力量全面抓、舍得用好田好地建高标准桑园、舍得对大户奖补扶持。政策给力,技术到位,补贴都花在刀刃上,我家的密植桑园产量高了两成多。李祖军说。

通过持续努力,全县桑园面积发展到7万亩,其中优质桑园达5万亩。传统的蚕桑养殖业发展成农工贸一条龙的产业体系,石泉成为西北蚕桑产业第一大县。

产业兴了,生态绿了。石泉地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核心区,兴桑增绿成了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重要载体。县农林科技局局长蔡方毅介绍,十二五期间全县治理水土流失199平方公里,绿化造林23.8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8.8%,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县和省级生态县,汉江出境水质始终保持在Ⅱ类标准,确保了一江清水送北京。

实施兴桑养蚕生态产业,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安康市委常委、石泉县委书记李启全说,多栽一棵桑,多添一片绿,多养一张蚕,不破坏一寸绿地,不污染一片水源,坚守青山绿水,成为全县干部群众的共识。

新技术让养蚕短平快,新模式黏住贫困户

男采桑,女养蚕,四十五天见现钱。池河镇大阳村55岁的贫困户丁发全想不到,新技术改变了传统养蚕模式,他说,现在密植桑,简养蚕,十七八天就见钱。2013年,丁发全免费住进移民安置点,加入蚕桑专业合作社,通过学习新技术,他每年能养六七张蚕茧,不但脱了贫,更在知天命的年龄相了个老伴。他说,三张蚕,近9万头蚕宝,一次就要采摘200多斤桑叶,今年打算多养蚕、多挣钱,争取换个大房子,住得更宽敞、更舒心。

池河流域中上游的中池镇青泥涧村,全村223户756人。去年全村养蚕802张,仅此一项就为全村增收130余万元。今年借助一带一路、国际丝价上扬等利好信息,村民养蚕热情高涨,预计全年养蚕860张。村支部书记叶方海说,村里的46户贫困户,去年17户通过养蚕脱贫。

这里的蚕桑业基础坚实、技术普及率高,这个产业有短、平、快的特点,适应农户一家一户,我们努力把蚕桑产业打造成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石泉县县长周耀宜充满自信地说。

为了让更多贫困户黏在产业链上,县里通过政府扶持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联系合作社,合作社抓大户,大户带动贫困户的办法,建立起公司+合作社+蚕农(贫困户)的一体化生产经营机制。企业与合作社、贫困户签订订单,实行保护价收购,给蚕农吃下定心丸;设立流动收购点,减少蚕茧收购中间环节,最大限度地保障蚕农利益,降低蚕农和企业的生产成本,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建立县、镇、村三级技术服务保障体系,推广小蚕共育、多批次养蚕、自动上蔟、机械消毒等简易省力的科学养蚕技术。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整合各类资金实施产业奖补,有效激发了企业和农户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

如今,石泉打造出了从育苗植桑、养蚕缫丝到各类蚕桑副产品开发的完整产业链。在全县农村,5万户家庭中有1万多户养蚕,3万多人从事蚕桑生产。全县养蚕量连续五年稳定在7万张以上,去年蚕桑产业总产值达15.36亿元,其中农民蚕桑产业综合收入3.5亿元。2014年以来,有2118户贫困户通过养蚕实现脱贫致富。

拓展产业空间,文旅融合旺人气

请大家看,这就是鎏金铜蚕模型在石泉县蚕桑博物馆内,来自外地的游客们认真听着蚕桑历史讲解。今年五一小长假,石泉县蚕桑文化园正式开放,众多游客来这里探寻金蚕出土的故事、感受蚕桑文化的悠久历史、体验乡村蚕桑旅游的魅力。

如何深入挖掘文化底蕴,把蚕桑文化与生态旅游相融合,走出一条蚕桑产业持续发展的道路?

石泉按照文化引领、融合发展的思路,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契机,着力打造金蚕之乡文化品牌,加快推进蚕桑、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步伐;精心打造的石泉蚕桑文化园,以养蚕坊、蚕桑文化室、缫丝织造坊、鎏金蚕丝绸馆、蚕桑博物馆等五大部分为主体,成为蚕桑产业的标志性人文景观、县域旅游的特色亮点。

借助池河镇入选重点镇建设机遇,着力打造一园一村一街一廊为主体的池河金蚕小镇,建成了大阳现代蚕桑产业示范园、五爱蚕桑旅游村,定期举办开蚕门等文化旅游活动,大力弘扬蚕桑丝绸文化。依托旅游景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发展蚕桑产业大户、蚕家乐为载体,发展休闲体验旅游基地。

人气旺了,商机多了。汉阴沟村农民郑生兵办起了稻香农家乐,他说:现在每年收入五六万,还能带动5户贫困户,他们产的蚕丝制品都能在这儿卖,外地游客很喜欢!

不遗余力地提炼、打造蚕桑等旅游文化品牌,石泉县正在把蚕桑文化资源等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县文广旅游局局长阮长凌介绍,去年全县接待游客3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亿元。今年1至4月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51.6万人次,预计全年接待游客将超过4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5亿元以上。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石泉革命纪念馆暨廉政勤政教育基地揭牌

    2017-07-01 16:07阅读

    王勇看望慰问困难老党员和贫困群众

    2017-07-01 08:07阅读

    渭滨区姜谭街社区:老党员获颁荣誉牌

    2017-06-30 16:41阅读

    汉滨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积极搭建平台助力扶贫攻坚

    2017-06-30 10:14阅读

    西安楼市调控升级:中介受影响 炒房客可以歇了

    2017-06-29 23:48阅读

    百人文艺汇演 欢声笑语庆“七一”

    2017-06-29 10:09阅读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整合帮扶资源 同心协力打造产业扶贫“造血”之路

    2017-06-28 17:03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