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责任担当中刷新生命高度
从一个高考失意的农家子弟自学深造获得博士学位,从一个两人的小公司起步发展到与20多家科研院所达成良好合作,经手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多年来,陕西华通机电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曙光靠着自己对知识锲而不舍的追求,对社会责任主动自觉的担当,在不断刷新自己生命高度的同时,也带领企业在专业领域里不断创造奇迹,并用自己创造的财富助学帮困。王曙光先后荣获中国优秀创新企业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陕西省劳动模范等称号。
插上知识的翅膀 做最好的自己
1987年,一场大病导致参加高考的王曙光以3分之差落榜。为了缓解家里的经济拮据,王曙光放弃重读的机会,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十八九岁的他,上山下沟挖药材、种西瓜、栽果树
当年体重才九十斤的王曙光为了种好果树,趁着过年时同龄人走亲串友的时间挖村里老坑的有机肥壮地,根据地形引沟道里的水灌溉果树,在当地曾创下了苹果亩产一万八千斤的记录。积累了一些闲散资金后,王曙光购买了一台旧的毛衣编织机,凭着对物理学的特长,改制成了半自动毛衣编织机,办起了毛衣织造作坊。之后又改制出一台自动化蜂窝煤机,办起了蜂窝煤厂。1997年初,王曙光创建了陕西华通机电制造有限公司,从仅有两人的微小企业发展成拥有263名员工,资产总额达3.5亿元的大型民营企业。
在艰苦创业的同时,王曙光一直坚持学习。他从西北工业大学读到西安交通大学,专业跨度从机械制造到工商管理,并于2002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从农民到企业家,王曙光用毅力去做好每一件事,用知识去瞭望和搭建一个个新平台,在每一个阶段都努力去做最好的自己。
服务与创新引领企业走向辉煌
公司成立之初,只有两间租赁的简易工棚。在这简陋的生产环境下,王曙光带领团队用过硬的技术赢得了多方认可。1998年,中国兵器某所在产品鉴定试验前的最后一次调试中,由于操作人员失误导致两个零件损坏。为了让第二天的鉴定试验如期进行,王曙光半夜12点叫醒5位熟睡的技术工,在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中,赶在清晨完成零件的生产,保证了试验的顺利进行。2010年某西北研究所开发的一项设备,因结构异常复杂,加工难度非常大。在全国找了许多知名大型企业,都无法达到技术要求。当王曙光接到图纸后,专门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经过两个多月、投资80多万元使加工设备的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和质量要求。之后,该设备申请了专利。经过公司十多年的研究与生产,201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公司成立了研发中心,有专职科研人员60多名。凭着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忘我的服务精神,王曙光带领企业与航天、航空、兵器等20多家院所和40多个企业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现在,陕西华通机电制造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一个集产品研发、设计、制造和服务为一体的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企业。在王曙光的带动下,公司涌现了一批创新型技术精英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模范。
致力公益 以大爱延伸社会责任
从农家走出来的王曙光深知贫困家庭孩子求学的艰难,先后捐资10多万元资助近20名贫困大学生。王曙光表示:我希望能有更多人通过知识去改变命运!他还创办了华通技能培训学校,举办各类培训班近40期,培训农民近4000人。为了回报家乡,王曙光先后出资68万元打了一口深井,解决了5个自然村7000多人的饮水和灌溉问题,并出资30多万元为家乡修建文化广场。为了扶贫助困,王曙光在梁山镇三合村投资200多万元为贫困户栽植苹果树500多亩。这些年,王曙光带领公司为社会各项公益事业捐款捐物累计近1000万元。王曙光在用知识和责任照亮了自己生命的同时,也用助学和公益照亮了更多人的生命。
本报记者 孟丽君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