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交流到文化担当——访宁夏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著名西部诗人唐晴
本报记者董建敏
在6月16日至18日举行的宝鸡“石鼓文化城杯”新丝路诗会中,来自陕甘宁青川五省区的70多位著名诗人、评论家和文学刊物编辑,雅聚周秦故里、《诗经》源起之地,纵论新诗百年大发展,共话新丝路诗歌大繁荣。在此次西部诗坛盛会中,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著名西部诗人唐晴阐述了文学交流活动的深远意义,畅谈了新时期文化人的文化担当。
与宝鸡结缘与文学结缘
唐晴的老家在四川,工作地点在宁夏银川。多年来,她经常要坐火车在宝成线、宝中线上往返奔波。每次经过宝鸡,她都会从车上观察这座城市的变化,有时也会利用停车的十几分钟时间,下车到站台转转,她至今还记得曾在站台附近买烧鸡的往事。
去年,宝鸡诗坛为纪念中国新诗诞生100周年,由著名诗人白麟策划主编、隆重推出了我市首套公开出版的诗歌集成《阵地诗丛》,收入陈泯的《清唱》、范宗科的《秋天最末的忧郁》、武岐省的《行吟》、荒原子的《时光书》、牟小兵的《文字长成山川》、白麟的《在梦里飞翔》、秦舟的《关中吟》、柏相的《早安,首善街》、魏娜的《低语》、王金辉的《岁月顾自流淌》、庄波的《一只在城里奔跑的小蚂蚁》等11部诗集。这是新时期宝鸡诗人的一次集中亮相,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这套丛书就是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其间唐晴也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和汗水,她说:“我虽然是出版社的人,但也是诗歌爱好者,自己也写诗歌,而且更为关注写诗的人。”
为此,唐晴这次又来到了宝鸡,而收获也更多。三天来,欣赏宝鸡周礼乐团表演的周礼乐舞,参观宝鸡北首岭遗址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中华石鼓阁、东岭廊桥,参与新丝路诗会论坛和中国西部新丝路音乐诗歌朗诵会,赴眉县红河谷采风……宝鸡璀璨的历史文化和浓厚的文学氛围让唐晴感触颇深,她表示:这次诗会让西部诗人得到了一次深入交流,也宣传了宝鸡的地域文化。“从《阵地诗丛》出版到纪念新诗一百年,我一直想做一次较大的活动。‘一带一路’是一个热点,宝鸡是丝绸之路东端重要的节点城市,是《诗经》的发祥地,也是文化的阵地,在这个节点上举办这样的活动,我觉得非常有意义。目前,国家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诗歌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也是我们国家的另一个文化符号,在《诗经》发祥地举办这样一个活动,意义更为重大。”
唐晴认为,文化交流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举办一次诗会,一个诗人和诗歌的聚会,而应着眼于怎样坚守这个阵地,怎样发动更多的人来参与;得知宝鸡经常搞一些文学笔会交流活动,她认为这次活动影响力更大,是诗人和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
文化的交流思想的交流
谈及宁夏和宝鸡地区的文化交流,唐晴说,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关中都是政治中心,而宁夏则是边疆地区,有边塞诗。早在2200多年前,宁夏和中原已有了交流。当时蒙恬到了宁夏地区,秦在此曾设立“北地郡”。秦始皇、汉武帝都曾到宁夏,促进了文化交流。宝鸡是秦人发祥地,可见宝鸡与宁夏很早就有了文化交流。可以说从古至今,宁夏都在受中原文化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宁夏又成为一个以移民为主体的地区,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很多,民族文化也在此交汇融合。1996年宝中铁路的开通,更是增强了宝鸡和宁夏的经济与文化交流。这种文化的交流互鉴,也促进了思想的交流与文明的融合。
这次到宝鸡各处文化景点参观后,唐晴深感宝鸡的文化宣传力度之大,她说:“宝鸡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源头,社会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受周礼影响比较大,这几年宝鸡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我觉得中国虽然是文化之邦,但还不能算是一个文化强国,我们的文化支出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还不高,但我觉得宝鸡的文化建设做得不错,这两天接触了解西府老街、陈仓老街,包括看到的宝鸡的一些文化景点,感觉宝鸡对文化的投入很重视。”
诗歌的力量文化的担当
谈及文化建设,唐晴认为,宝鸡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因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宝鸡应该在文化方面做得更好一点,让地域文化走出去,与外界多交流,策划一些文化活动也好,对外宣传也好,力争“走出国门”。宝鸡有悠久的文化,可以打“中国文化牌”,在此方面进行策划,加深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宝鸡的文化氛围很浓厚,也不仅限于诗歌,可以在更多方面发展。这次来宝鸡她还专门去看了凤翔木版年画,年画中有一些展示地域文化的图案,其中一幅名为《白朗过秦川》,这个故事只在凤翔木版年画里有,这便体现了它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中华石鼓城展示的是石鼓文化和青铜文化,青铜和石鼓都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一段历史,我觉得宝鸡在这方面甚至可以做到‘中国文化’的高度,因为这里有很多历史文化元素已经是中国独有了。做一些文化方面的对外交流,对于城市的发展和文化提升都有好处。”唐晴感慨地说。
唐晴本身做的是文化事业,这次又经历了一次文化之旅,她说:“今后我要将这次的文化收获与出版事业相结合,体现我们的文化担当。去年《阵地诗丛》影响力很大,这说明‘散兵游勇’和‘集团军’就不一样,11位诗人共同发力,还有这次5个省区的诗人来到宝鸡,凝聚了文化合力,进一步扩大了文化影响力,也让大家找到了一个文化共通点。”
在此次诗会论坛上,通过与大家的交流,唐晴认为这次诗歌交流至少要提升到“西部诗歌”的概念,这就是中国作为诗歌大国的一种交流融合。很多人都在做诗歌交流,宝鸡是《诗经》的发祥地,理所应当要树起这个大旗。诗歌是文化的根,每个民族最开始都有史诗,不管现代人如何看待诗,诗歌还是纯文学。“我不管你是什么流派,不管什么体裁,我觉得只要能带给人美、带给人感动,就有意义。”唐晴曾形象地将诗歌比喻成一把“银锄”,它很精美,其语言、结构都很美,银光闪亮;既然是“锄头”,就要用来翻地,去“挖掘心灵,挖掘文化的根”,它“开垦的是心灵”。对于文化之土要经常去挖掘、晾晒,不让它板结。唐晴说:“挖掘的目的还是要传承,挖掘之后就要播种,播种一种美好和希望,这就是诗歌和文学最终的目的。文化自觉和担当,说白了就是你的心灵之中有没有希望,有没有美好。诗歌和文学最终带给人们的是希望、美好和力量。虽然有的诗歌写得很悲伤,但它不是想将你击垮,而是让你崛起,‘化悲痛为力量’,这也是诗歌的力量。”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