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嚓嚓 粘虫光啃玉米叶 快快快喷药防治保秋收
“嚓嚓嚓……”在金台区金河镇段家坡村,一片玉米地里发出了细微的声响。走近细看,一株玉米上竟爬着七八条三四厘米长的虫子,部分玉米叶几乎被啃食干净(见右图),这是7月3日傍晚记者看到的场景。
虫子爬满地专啃玉米叶
当天傍晚,从金河镇兴隆村通向段家坡村的路面上,每隔十几米就出现黑压压一片虫子,尤其是在玉米地两侧的路上。这种虫呈长条状,黑褐色,在地上蠕动着前进。它很机灵,人一拨动它,便会缩成一团。“虫子实在太多了,不知哪儿来的?”一位正在给玉米喷药的村民说,上周暴雨过后,虫子数量猛增,难以防治,不仅爬到马路上,甚至爬到家里床上。另一位姓焦的老人说,这种虫不吃油葵、辣椒、黄瓜等农作物叶子,也不吃行道树叶子,就爱吃玉米叶。如果不给玉米打药,第二天就被吃光了。
二代粘虫数量较去年增多
记者了解到,不仅在段家坡村,这种虫近期在全市部分农村都比较活跃。凤翔县南指挥镇页东村一名村民近日在网上发帖求助,询问这是什么虫子?为何今年这么多?
记者采访了市农技中心植保站副站长李伟。“这是从南方迁飞来的粘虫。”李伟介绍说,粘虫又名行军虫、夜盗虫,具有突发性、杂食性、暴食性和集中危害的特点,为我市玉米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
“类似于大雁迁徙,粘虫种群每年都要从南方来到北方。”李伟说,今年我市5月降雨频繁,6月阵雨天气多,田间墒情好,有利于粘虫发生。这些粘虫潜藏在麦田里,由于机收预留麦茬高,玉米硬茬免耕播种技术的推广,加上今年倒伏麦田面积大,为粘虫繁殖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和栖息环境,有利于二代粘虫生长。最近田间常见的多为二代粘虫幼虫。预计全市二代粘虫中等发生,局部偏重,数量较去年增多,发生面积120万亩左右,危害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
建议以防为主尽快施药
应如何防治粘虫危害?“尽快施药,以防为主。”李伟说,粘虫具有迁飞性、突发性,受气候、地理及食物条件影响大,因此田间百株卵量达3块或百株虫量10头以上,应立即开展防治。二代粘虫1至3龄幼虫食量小,抗药性差,是防治的有利时机。施药方法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选用2.5%敌百虫晶体100克拌5斤麸皮或油渣,顺行间撒施。
二、选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氟虎)800—1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1000-1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全田均匀喷雾。
三、对于虫量小的田块,可在早晨或傍晚进行人工扑杀。对于虫量大的田块,可以先拍打植株将粘虫抖落地面,再向地面喷药,可收到良好的效果。施药时间要选在早晨或傍晚,以提高防治质量,还要防止高温天气喷药中毒。本报记者过奕辰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