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痴者文必工——读吕向阳系列民俗散文有感
◎杨青峰
这几年,吕向阳连续推出系列民俗散文《神态度》《老关中》《陕西八大怪》等大部头著作,完全可以称之为民俗散文“三部曲”。这些作品以渊博的知识、恢宏的场景、浓郁的色彩、独特的视角、娴熟的笔调、优美的文字,挖掘并再现出陕西关中地区积淀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不由得让我们惊呼:这就是我们祖宗的原生态生活状态啊!原来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就是从这样的文化氛围里过来的。我们不得不这样认为,吕向阳煞费苦心为民俗文化树碑立传,确实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让我们记住了乡愁,留住了根脉,也让我们知道了自己从什么地方来,要到哪里去。与此同时,这些文章具有学术研究的极大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丰富了民俗文化的内容,帮助我们坚持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强,坚守精神家园,其意不言而喻。
吕向阳的作品之所以能够产生很大的冲击波,得到社会广泛好评,就是作者驾驭题材的能力很强,用游刃有余、“从心所欲”来说一点也不过分;就是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夫十分精到,用信手拈来、左右逢源来说也是恰当不过的。这些作品表现出了吕向阳学养的深厚、功力的坚实、视野的开阔、胸襟的坦荡,一言以蔽之,就是文化担当的情怀。掩卷深思,不得不叹服他看的书多,懂的知识多,读他的这些文章大有“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之感,笔触涉猎的范围穿古越今,纵横捭阖,三坟五典,诸子百家,在他笔下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如撒豆成兵,出神入化。更重要的是他能在扎实的学识上,格物致知,标新立异,锐意创新,不落窠臼,把事物写得触手可及,淋漓尽致,洋洋大观,余味无穷。
古人讲过写文章的法则是“大体则有,定体则无”,全在作者“心营意造”。散文之美“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我们读吕向阳的散文就会发现,其中有一个深层次或潜在的因素在促使他不断发光发热发力,那就是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民俗文化是我们民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原生态记录,民俗文化又是其他一切文化的母体,是中华民族自觉或不自觉的信仰意识的反映。宝鸡地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滥觞之地,炎黄创业,周秦奠基,积淀深厚,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从一定意义上说,宝鸡地区也是民俗文化的发源地,而民俗文化是先民们从原始自然状态向文明自觉迈进的脚印,也是开始以约定俗成的方式维系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公约,共同遵守,自我约束,形成一种心理共识。而民俗文化进入更加规范更加文明更加自觉的阶段,当数周人的礼乐教化以及规章制度。研究民俗文化,考察民俗文化,记录民俗文化,关中尤其是宝鸡所在的西府地区绝对是绕不过去的,这里是一块宝地,是深厚而丰富的民俗文化富矿,这些富矿藏在先秦诸多经典中,如《周易》《诗经》《礼记》《尚书》《论语》《庄子》《孟子》《道德经》等一大批诸子百家的学说中。看得出来,吕向阳是认真阅读并仔细研究了这些经典的,在他的作品里随处可以看到这些圣贤经典之作的内容,这些就是研究和描写民俗文化的源头活水,是还原关中特别是西府地区民俗文化的丰盈资料。由于这些经典离今天太远,而且都是文言文,要把它们的内容吃准吃透,把一字一句的内涵理解无误,非下一番苦功不可。吕向阳不仅是一个新闻工作者,而且是一个作家兼学者的文化人,当他以一个文化人的目光投向这些经典的时候,发现了其中饱藏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元素,令他下定决心以文学创作的形式再现出来。再加上他出生成长于周原故土,自小就被浸透着浓厚周礼文化的民风民俗所熏陶所感染,对父老乡亲过年过节的风俗习惯、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平素的交往礼仪了如指掌,民俗文化的因子早早扎根于心灵深处。后来长期在教育、宣传、新闻岗位工作,养成的嗜书如命、精于思考、勤于动笔的习惯,使得他思绪如泉涌,心潮如涛滚,笔下如生花。
宋代大文豪苏轼曾经对自己如何写文章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读吕向阳这些文章,很有些如苏轼说的那样,“不择地皆可出”“滔滔汩汩”“随物赋形”。但苏轼讲的这些,前提则是“万斛泉涌”,所谓“万斛”,也是说肚子里装的“墨水”多,储备充足,蓄势待发。墨水即俗话说的知识,读的书多。但是,吕向阳并不墨守成规、闭门觅句、固守书本,而是把掌握的知识拿到群众中去理解,拿到现场中去考察,文章的足迹遍布西府农村、山区、平原乃至西安、咸阳附近,走访民间艺人、乡老乡贤,寻找古迹遗踪,把历史与现实对接起来,用新的体悟新的知识激活它们,使得这些古老民俗遗风、风俗习惯以新的面目呈现出来,打上了时代的印记,令人耳目一新,而不致使之断落在历史中被后世遗忘。另外,吕向阳的可贵之处在于善于和敢于创新,用散文笔法梳理打磨出一篇篇充满时代气息的佳作。我觉得要把一个个民俗事象从源头上厘清,从流变中廓清,从传承中透析,沙里淘金,去粗取精,恐怕得把浩如烟海的经典著作翻个底朝天,这样才能“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说出个根根梢梢,弄清来龙去脉,让人心悦诚服,而这些无疑是他青灯黄卷、朝闻夕耕、孜孜以求、推陈出新的结果。我还注意到,吕向阳十分注重阅读近代和当代名家名作,从他的文章中有时可以看到如鲁迅、朱自清、老舍、冰心、沈从文、巴金、钱钟书、杨绛、孙犁、魏明伦、余秋雨、梁衡、贾平凹等名人大家作品的蛛丝马迹。据我所知,他对当今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了如指掌,对他们的作品的特点、风格非常熟悉;而且不仅仅是散文,对当今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者及其作品也比较熟悉。我想他如果不痴迷于读书,广泛阅读,哪里能有如此开阔的视野,哪里能够有如此深厚的文学艺术素养,恐怕是难以做到袖里乾坤、胸中日月,笔底风云、纸上春秋,充满爆发力感染力,给人以力挽狂澜的气势和美不胜收的魅力。
正如古人所说:“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阅读吕向阳的系列散文,就是对这些先贤前辈经典论述的最好解读,也是他的文章对我们的深刻启迪。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