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传承汉调二黄,重拾文化硕果

2017-07-15 12:00  安康日报  字号:T|T

(通讯员 陈言慧)2017年7月8日,长安大学暑期赴陕西安康实践团队在旬阳县进行了一周的文化调研活动。经过一天的初步调研后,我们一行八人决定拜访当地的汉调二黄研究人员刘景才老师。初见刘老师,就被他的和蔼热情所打动,听说是要来了解汉调二黄,刘老师很是开心,忙让我们坐下,为我们娓娓道来。

经了解,汉调二黄是陕西仅次于秦腔的第二大剧种,历史悠久,遗产丰富,声腔源远,流行广泛,是陕南汉水流域,特别是安康市各县(区)一种地方戏曲艺术。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安康市汉调二黄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然而在街访中,我们看到了大多数年轻人面对汉调二黄这个本该熠熠生辉的词语时脸上的不知所措,街访显示多数老人还是有相关汉调二黄的常识并表示曾经也有演唱的经历,然而大部分年轻人,学生如今仍旧停留在听说的基础上。据此,我们也在反思,这种地方戏剧的存在时间到底还有多久?丰富的文化硕果还能不能被我们珍视?新时代的年轻人还能不能慢下来继承传统?带着这些疑问与内心的遗憾我们来到了旬阳县老城区刘景才老师的汉调二黄和旬阳民歌的培训地点。

采访过程中,刘老师表示汉调二黄算是中国京剧声腔之源,大概从明代中期形成,后因为一系列历史原因而慢慢消失,在改革开放以后,无论是民间组织还是政府都努力想要恢复往日戏剧的兴盛,自2006年汉调二黄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政府更是响应国家号召,不遗余力的从财政上和宣传组织上支持汉调二黄的传承,更是推出二黄进校园,二黄进农村等一系列宣传活动。现在是个快餐文化时代,大多数的年轻人生活节奏较快,对于这种传统的文化,总是没有时间和兴趣去感受,就更不用说传承,我们在整个汉调二黄的宣传工作中,更是想办法根据传统进行创新,让现在的年轻人既能感受到传统戏剧的韵味又加入符合现代文化的歌词等进行改编,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它甚至深入了解以及传承,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再是被搁置的物品。刘景才老师在面对如今汉调二黄的传承情况时,为我们做出了这样让人深省的答复,如此用心,岂能被辜负。

汉调二黄作为一个地方剧种,应大力传承发展,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深入民间,增长才干,在社会锻炼自己,总结今天的经验,更好的为明天准备。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今年灞河溺亡已超过20起 仍有任性家长带娃下水

    2017-07-15 08:35阅读

    “美丽蔓营 荷您有约”乡村旅游推介活动盛大举行

    2017-07-14 16:06阅读

    强化工作措施推进生态建设 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

    2017-07-14 10:29阅读

    西师附小暑期特训(一)教师基本功大比拼

    2017-07-13 16:10阅读

    数十年修钢琴300架 西安82岁老人无偿传授修琴技艺

    2017-07-13 10:30阅读

    西安市重点建设项目上半年完成投资1356.36亿元 达年计划的62.5%

    2017-07-12 15:47阅读

    戏曲专场让群众家门口过戏瘾

    2017-07-12 08:18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