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白水推出“1+6”苹果科技创新模式

2017-07-24 12:00  渭南日报  字号:T|T

记者 张晓玲 张莉娜

编者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被摆在第一位。

近年来,白水以科技创新推动全县苹果产业发展,在白水县科技局“1+6”苹果科技创新模式的驱动下,在科技精准扶贫、脱贫的助推下,白水苹果正在从乔化转型升级为矮化,果农观念、经营方式、栽培模式不断转变,果园管理、果品质量、产业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网络化发展新变化,产、销、储、加、研、文发展新格局。

2016年以来,白水县科技局紧紧围绕“一县一业”发展战略,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科学的理念抓规划、现代的理念抓建设,全力突出优势区域重点,不断完善一种创新型科技农业推广模式———“1+6”,即苹果+党委政府、大学院所、众创空间、龙头企业、果农托管、特色文化,以激励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研发创新为核心,以人才、技术、资本、管理等创新要素优化整合为方向,破解苹果产业发展机制障碍,驱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苹果+党委政府,让苹果成为白水县主导产业。白水苹果能有今天,离不开白水县历届党委政府决策者的高度重视,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和技术的推广。白水苹果经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探索起步,八十年代的大力发展,九十年代的提升飞跃,新世纪以来的提质增效,现在的转型升级。如今的白水苹果,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性绿色产业。全县72万亩耕地,其中55万亩栽植苹果,形成了完整的服务体系和宝塔型人才结构。县上有苹果局、园艺站、植保站、苹果研究所,各镇有苹果站,一个行政村有一名义务推广员,家家都有一名懂技术、会管理的技术员。除此之外,还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苹果试验站、苹果企业、科技局及其三区人才和科技特派员等。这些专业机构和科技人才形成聚合力,推动着白水苹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苹果+大学院所,让白水苹果驶入快速发展干道。2005年,我国首个专业性苹果试验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苹果试验站落户白水。试验站占地163亩,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有苹果种质资源圃、品种选育区、栽培试验区、苗木繁育区、新品种与新技术示范展示区等田间试验示范功能区,聚集了苹果育种、栽培、植保、土肥、贮藏等相关领域20余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选育出瑞阳、瑞雪、金世纪、秦阳4个新品种,制定出白水苹果标准综合体。与白水县相继联合实施“白水苹果产业化科技示范与科技入户工程”、“1+4+4”和“1+3+5+5”人才培养模式、“十百千”人才培养计划,每年课堂讲座400余场次、田间培训1000余场次,平均每年培训1.5万人次。2015年,这种集产学研为一体的西农模式在全国推广。

苹果+众创空间,让苹果成为众创生态圈的主力军。2016年2月,白水县启动众创空间,入驻了以大学生、科技人员、返乡人员、退役军人为主的个人创客26名,小微企业23家,成功孵化企业3家,成为围绕苹果产业形成的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科技研发为一体的综合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者提供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等全要素支撑,搭建“创新、创意、创客、创业”全链条服务体系,让众创空间成为汇聚苹果产业、资本和公共服务资源,提升社会产能效率的创新平台。同时,还为创业者开辟了采取自主承包经营,进行定期培训,由专家全程指导的星创天地,成为众创空间的延伸,增大了众创空间的容量。探索出协同合作、联合孵化、纵横结合、上下互动的联合型众创,成功构建了一个健康有活力的苹果众创产业生态圈。

苹果+龙头企业,让白水苹果产业链日趋完整。经过4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6年来,白水苹果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苹果产业化水平全省领先。能够叫得响的企业有宏达、兴华、盛隆、三联、旭峥、美华、美好家园等,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13家、市级12家,各类包装生产企业72家,7家企业具有独立的进出口经营资格,78家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在全国一、二线大中城市建立白水苹果直营专柜及果品批发点。全县冷库、气调库贮藏能力47万吨,年均出口20万吨,年加工能力100万吨,鲜果营销能力200万吨以上。形成了苗木培育、技术培训、购销冷贮、包装出口以及园区、基地、物流、深加工、盆景塑形等全链条型企业。同时,还打造电商大楼,进行线上线下专业化精准营销,实现了网络化全覆盖;集聚高端人才,组建专家大院、研究中心,不断解决产业链各环节出现的问题及性能的提升和突破,使产业链更加强大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品种“良种化”、栽植“矮砧化”、管理“省力化”、技术“轻简化”、产品“优质化”、销售“品牌化”、产业“高效化”的发展战略大框架。

苹果+果农托管,让白水苹果发展劲头更足。托管,着重一、二、三产融合,融人、融资、融产,达到果企双赢。托管,分为全托管和半托管两种形式。全托管,主要针对无劳动能力、缺资金的贫困户,生产决策由企业决定,企业负责技术管理、生产资料投入、劳动力投入等;半托管,主要针对有劳动能力但缺少技术管理的果农,生产决策由果农决定,耕、种、收、植保等生产环节和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由企业承担,果农根据自己所需,任选其中一个或多个环节,企业为果农提供标准化果园管理方法和技术培训。这两种托管形式,企业均以高出市场价0.1元—0.2元优先收购托管户的苹果,按各环节的用工以及种子、化肥、农药、机械作业等费用向托管户收取成本费。这两种托管形式,达到了集约管理、科学管护,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约降低成本30%、增收20%—30%,达到了果品升级、果业增效、果农增收的效果。托管运行一年来,得到众多果农认可,目前涉及托管业务的企业约有10余家,托管面积3300余亩,推广空间非常大。

苹果+特色文化,让白水苹果品牌更具底蕴。2013年,白水县确定并发布了白水苹果公用品牌标识,标志着白水苹果成功从传统粮食转型苹果产业,形成了独特的苹果文化,“白水苹果,亿万人民的口福”根植国内外大众之心。白水苹果园,已形成农业科技、综合开发示范、观光、产业、创意等园区,园区个性特色鲜明,树形堪称艺术品。可以说,从果园生产、观光到果品观赏、食用,体现着农耕文化、艺术元素、科技发展。打文化牌、科技牌、企业牌、有机牌、园区牌,使苹果文化更加长远、深邃。挖掘苹果文化资源,规划建设苹果主题公园,不断提升品种、品质、品牌意识,促进苹果产业文化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在“1+6”模式的推动下,苹果给白水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和生机活力。数字最具说服力,和2010年相比,面积:原35多万亩、现55万亩,其中矮化园原8000亩、现17万亩;产值:原10亿元、现36亿元;亩产:原1吨、现2吨—3吨;优果率:原60%、现85%;销售:原卖斤斤、现卖个个;观念:亩投资原五六百元、现三四千元,原论数量、现谈质量,原施化肥、现用有机肥,原半红、现全红。

目前,白水县有苹果类技术人员高级职称11人,初中级职称164人,农民实用技术职称资格证书1240余人。推广“旱作栽培、人工授粉、两病综防、有机肥源”绿色食品基地认证40万亩,优质苹果质量安全示范园10万亩,有机食品基地认证6万亩,全球良好农业规范认证1.1万亩,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1万亩,建设新优品种苗木繁育基地1000亩。2013年,白水苹果被国家检验检疫总局认定为“国家级出口苹果质量安全示范县”。2014年,白水苹果荣获“中国有机苹果第一县”。如今,白水苹果已经成为白水的一张靓丽名片和金字招牌,远销10余个国家。

新征程新起点,在追赶跨越的路上,白水苹果正在书写着新的辉煌。

相关链接

1、“1+4+4”人才培养模式:试验站专家与白水县、乡镇技术人员按照“1+4+4”的模式组成技术小组,1名专家抓2个乡镇,每个乡镇配备2名县级技术人员、2名乡镇级技术干部,技术小组在抓好示范点的同时,试验站的专家对56名县乡镇技术人员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进行全程技术实践指导。

2、“1+3+5+5”人才培养模式:1名试验站专家抓3名县乡镇技术干部,1名县乡镇技术干部再带动5名农民骨干,1名农民骨干再带5名村里能人,这样1名专家就能带出43名技术人员。

3、“十百千”人才培养计划:试验站用2年—3年时间,为白水县培养10名省内有一定影响的苹果专家、100名技术骨干、1000名果农技术员,把强大的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创新推行“支部+X+三变+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 柞水实现贫困群众增收集体经济壮大双赢

    2017-07-24 10:09阅读

    两台湾志愿者遗失证件滞留西安 省台办协调助回家

    2017-07-24 16:20阅读

    西安有中介专做群租房 一天完成隔断次日可入住

    2017-07-22 07:41阅读

    西安富力城小区高楼“飞落”洗衣机 楼上业主均不承认

    2017-07-21 11:35阅读

    镇坪县老干局三大举措加强干部作风建设

    2017-07-20 18:11阅读

    丹凤下拨脱贫队伍工作经费310万

    2017-07-20 10:13阅读

    西安火车站运政忙活一小时 只为帮旅客找回两罐腌菜

    2017-07-19 22:35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