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点起步开门红 平稳运行双过半
本报记者 任芳
当绚丽的夏花在汉江河畔绽放之时,时光将沉甸甸的分量,蕴藏于笃毅前行、砥砺奋进的足迹中,也将喜人的成果,回馈给勇于担当、奋力拼搏的汉中人民。
延续今年一季度开门红,上半年我市经济总体平稳向好,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46.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5%,增速居全省第4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8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42.5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45.05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5.1%、11.6%、8.3%。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收入等增速居全省前3位,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经济运行总体向好
进入2017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市委、市政府在冷静观察、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要求全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咬定目标不动摇,积极应对、主动作为,保持经济较快增长。
主要经济指标稳中向好。来自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市生产总值完成546.46亿元,高于去年同期1.3个百分点;实现财政总收入64.25亿元、同比增长13.2%,地方财政收入27.52亿元、同口径增长9.6%、居全省第5位,财政支出175.94亿元、增长13.3%、按进度居全省第1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为14625元、4997元,均增长8.5%。
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市政府出台支持工业稳增长23条措施,与11家金融机构签订授信总额达1958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重点解决产业、科技、融资等问题,全力保障支持略钢公司等停产、半停产企业恢复生产和金汉汽车等骨干企业扩产促销,不断扩大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势头;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梯队成长培育行动计划,着力培育“瞪羚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省级三星企业达到164户,民营经济不断壮大。
项目引领多点支撑。对于我市来讲,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发展后劲,推进项目建设成为我市扩内需、稳增长的迫切需求。上半年以来,我市持续实施“千亿投资工程”,精心策划包装项目,全面推广PPP模式,先后组织12批次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逐项目实行领导包抓推进、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开工项目215个、总投资482.2亿元;304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01.1亿元,超均衡进度4.3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6.14亿元、增长19.4%,居全省第3位。
为了进一步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市政府出台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实施意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持续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示范社,加入合作社农户12.8万户、占14.5%。夏季粮油获得丰收,生猪出栏210万头、茶叶产量3.2万吨、蔬菜产量116万吨,分别增长0.6%、6.6%、4.5%“汉中大米”“汉中炒青”“留坝蜂蜜”被新核准为地理标志商标,“汉中仙毫”跻身“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在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市统计局局长、新闻发言人余春这样评价我市目前经济运行情况。他说,我市上半年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水平,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全省,主要表现出“稳、进、新、好”四个特点。“稳”是经济发展总基调,全市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全省第一方阵,规上工业与去年持平,物价水平稳定保持合理区间;“进”是经济发展新趋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消费市场总额加快增长;“新”是经济发展新动力,新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新动能持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快;“好”是经济发展总态势,好的因素不断累积,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中向好。
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为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我市立足资源优势,突出绿色循环,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综合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发展循环经济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也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我市组建了绿色循环暨产业经济研究院,通过政府引导、委托服务,为推动绿色循环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积极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发展,对钢铁、水泥、火电等高能耗企业生产设备提标改造,实施市级工业重点技改项目50个。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已是发展实体经济的必然选择。我市抢抓国家支持军民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坚持“军转民”“民参军”双向推动,重点扶持陕飞公司和零组件公司快速扩能、做大做强。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推动金汉汽车公司新能源汽车、汉江药业高端原料生产基地、禾和公司有机食品深加工等一批新型产业项目落地建设。
释放科技创新活力。我市加速建设科技资源统筹中心,新建“双创”孵化示范基地3个;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1家、发明专利138件,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24项,技术交易额达1.38亿元;围绕农业6条产业链和工业12条产业链,以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理工大学为主,联合科研院所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着力破解技术瓶颈。
面临发展瓶颈,我市出台了破解难题追赶超越推进落实《方案》,进一步细化任务、明确责任,确定抓手、全力推进,有效释放经济增长活力。同时,抢抓高铁时代到来机遇,及早谋划应对,统筹做好经济战略制定、产业发展布局、基础设施配套等工作,切实以高铁时代助推追赶超越。
力促改革激发活力
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构筑和提升企业活力、持续竞争力,对工业经济的推动和影响不言而喻。
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抓住重点领域,把握关键环节,稳步实施关键性改革,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组建市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投融资工作领导小组,着力破解发展资金难题。
国企改革方面,我市对37户市属国有企业改革脱困实行“一企一策”,完成汉中收获机械总厂、市粮油总公司与省粮农集团下属企业改制,略钢全面恢复生产。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简前置许可和审批29项、后置许可和审批247项,新登记市场主体14381户、同比增长27.6%。
为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我市出台《支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实施意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通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渠道。同时积极落实“三权分置”政策,加快南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权贷款国家试点进程,在37个镇164个村开展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全市农村承包地流转89.4万亩、增长20.1%。
改革激发了活力,也加速了对外开放合作。我市出台《汉商回归创业十条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张骞故里文化经贸使团”系列招商活动。上半年,招商引资省级资金到位282亿元,同比增长33%,完成进出口总额3.3亿元,同比增长36.7%;在2017年丝博会暨第21届西洽会上,成功签约合同项目82个,总投资771亿元,同比增长28.7%。
曙光在前,任重道远。面临产业持续增长动力不足、县域经济园区基础弱承载力差、金融政策收紧等问题,我市工业战线还要紧盯年度目标任务全力冲刺,强化措施、克难攻坚,努力谱写出追赶超越的新篇章。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