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依法治理催生新民风
(通讯员 高德铭 吴亚君 郭健)今年三月,安康市以诚、孝、俭、勤、和为主题的新民风建设在全市展开。为筑牢新民风建设的根基,切实解决诚、孝、俭、勤、和 新民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石泉县从加强法治宣传、着力化解矛盾纠纷等方面入手,坚持依法治理与以德治理相结合,依法维护公序良俗和社会秩序,提升群众法律素养,一股由法治催生的文明新风在悄然形成。
法治宣传育出文明新风
这样的法治宣传教育形式很接地气,不仅让我们学到了更多的法律知识,还穿插了新民风建设知识有奖竞答,让更多人得到教育和熏陶.....,今年7月,由石泉县司法局举办的法治电影巡演首场活动在县城春潮广场拉开帷幕,现场参与活动的居民胡胜林这样说。
今年以来,石泉县围绕贯彻落实七五普法规划,紧抓法律六进四到,依托互联网+普法,通过发放普法资料、开展法律讲座、举行法律知识竞赛、放映法治电影、演出普法文艺节目等方式将法律知识送到群众身边,让居民社区、乡村院坝、田间地头、学校单位成为了普法教育阵地,形成了群众在家学法、出门见法、抬头念法、处处有法的立体化法治环境。
为了让群众零距离感受司法审判,石泉法院结合全县开展的政法干警干警下沉,重心下移,责任下压的三下活动,大力推进进机关,进乡村,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的五进巡回审判工作力度,把法庭搬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法官干警深入田间地头和矛盾发生地,上门立案、就地开庭,当场调解,并通过微博微信直播庭审,起到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
今年1月,石泉县人民法院后柳法庭在村民集中地点公开审理了这样一起赡养纠纷案。家住喜河大雁村的武某夫妇,有多个子女却得不到赡养,70多岁的老夫妻俩住在随时可能垮塌的房子里,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镇村干部多次找到老人的子女,要求他们尽到赡养义务,但他们置之不理。
无奈之下,老人将几个子女告了法庭。案件审理达4个小时,四个子女却没能在父母的赡养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本打算进行庭上调解的法官最后只能改为进行判决,由每个子女每月承担老人生活费250元,生病住院费用由四人均摊,并且由三个儿子轮流照顾老人的生活,每次照顾六个月。一场赡养纠纷案也在法律的硬性干预下得以解决,现场围观的群众一片叫好声,老人的几名子女都羞愧的低下了头。
对于明显有悖于新民风建设的案件,要按照七五普法工作要求,多采取公开审理的办法,以案释法,真正起到震慑和教育的作用。石泉县司法局局长高德铭这样说。
近年来,石泉县公开审理涉及农村土地纠纷、赡养纠纷等农村不良风气的案件近百件。通过以案说法的形式,在法治约束和道德教化双管齐下的作用下,诚、孝、俭、勤、和的内涵要义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广大群众。
村规民约治出节俭民风
从去年开始,石泉县就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在全省率先为本县74个重点贫困村配备了法律顾问。今年又以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为主体,以司法局机关干部、基层司法所人员为补充,选调79名熟悉法律知识、业务能力较强的同志,为全县161个村(社区)担任法律顾问,实现了全覆盖。
这些法律顾问承担着开展法治讲座、法治宣传、化解矛盾纠纷、提供法律咨询、走访社区服刑人员等工作任务。随着全县新民风建设工作的推进,帮助各村(社区)制定村规民约成为法律顾问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为破除陈规陋习,更加直接地规范村民的行为,各村(社区)将一些需要禁止的歪风邪气直接写进村规民约,并制定了处罚措施,而这些村规民约经法律顾问的收集整理,删改抵触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内容后,形成规范的村规民约草案送交各村村民大会表决通过。
从简处理红白喜事,凡小孩满月及36岁生日、乔迁之事不得办理。婚丧嫁娶随礼不超过100元,每桌宴席不超过300元。在石泉县后柳镇前锋村的村规民约中可以看到,对送礼的范围和金额进行了约束,而这样的约束已逐渐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和遵循。
按照村里以前的风俗,过六十大寿很重要,应该热热闹闹的办一场。而前不久前锋村六组组长夏厚银过60岁生日就没有操办,村民们为他的这种做法叫好,其它的村干部也纷纷带头执行。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受到了村民的拥护。
修订村规民约那阵子,我和每个村干部口袋里都揣着本子,挨家挨户听意见。遇到年纪大的老人,就一条条解读给他们听,得到让他们肯定的同时,也让他们入脑入心。林建华回忆道。
饶峰镇新场村山大沟深,是石泉县最为偏远的山区贫困村,村民思想僵化,很多不良风气已经根深蒂固。面对这种情况,法律顾问林建华通过深入走访,帮助村上制定了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新村规民约。《新场村文明行为十要十不要》《新场村村规民约十要十不得》就这样应运而生,这些规定浅显易懂,贴近实际,操作性强,有力地促进了新场村文明新风建设工作,受到村民的交口称赞。
如今的石泉,161个村(社区)都有了切合当地实际的村规民约,更好的规范和约束了村民的行为,使得很多以往棘手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村风民风也焕然一新。村民们普遍反映,村庄环境更美了,百姓日子更乐了,新农村更和谐了。
矛盾化解带出和谐民风
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矛盾扼杀在摇篮中,不让矛盾持续发酵,继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甚至威胁群众生命安全。人民调解员刘志莲这样说道。
当前,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正处于经济接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在这一特殊时期,由于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冲突和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使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石泉县在新民风建设中,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作为纠正社会不良风气的着力点,让村风民风在一件件矛盾纠纷化解中悄然转变。
张易是石泉县148法律服务所的一名法律服务工作者,今年他被派往城关镇太平村担任法律顾问,在进村走访的第一天,就接到村民罗秀才的诉求。原来在三年前,罗秀才的邻居陈某在烧地边杂草时不小心引燃了他的林地,双方发生纠纷,经林业部门现场勘查处理后,罗秀才对处理结果不满,先后到镇、县级多个部门不断上访,扬言要为自己讨回公道。
了解了罗秀才整个事情的经过后,张易对他进行了安抚,列举出相关法律法规现场说法,指出他反复上访的错误做法。在张易的开导下,罗秀才终于吐露出自己多年上访的真相,原来这些年只要他一提到这件事就有村民进行耻笑,说他没用,不敢向陈某索要赔偿,还有些村民在他的背后指指点点,导致他每天精神恍惚,甚至产生了抑郁情绪,于是走上了四处上访讨公道的路。
为了解开罗秀才的心结。2017年4月,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召集下,林业干部、包村脱贫工作队、法律顾问以及部分村民来到村委会,公开调解这场纠纷,在张易和村调解员的说理说法下,罗秀才和陈某当场言和。通过以案说法,不仅抚平了罗某的心灵创伤,也教育了广大村民,邻里之间要以和为贵,守望相助,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老百姓的寻常生活,总免不了遇见磕磕碰碰的烦心事,这些小事日积月累也会成为影响居民心理健康和邻里关系和谐的大问题。石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今年以来,全县900余名人民调解员走村入户,做到了早发现、早介入、早预防,抓小、抓苗头,把矛盾纠纷消除在初发之时,解决在萌芽状态,进一步形成了信仰法律、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为新民风建设营造了清朗环境。
随着新民风建设不断推进,以往的人情攀比、忤逆不孝、坐等争要、赌博酗酒、无理阻工等陋俗恶习得到有效遏制,群众的法治意识逐步增强,治安案件呈现下降趋势,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达98%,依法治理水平明显提升。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