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贤”推动“新治理”
(记者 刘锐萍 通讯员 胡子新 实习生 周倩倩)8月7日,立秋的第一天。汉滨区关庙镇将128位老人邀请到镇政府,给他们穿上了唐装、佩戴上了印有五老进中心字样的胸章、颁发了聘书,同时给每个人送上了一份人身意外保险。
从镇长手中接过四色礼的退休老教师张秀生有些激动地说:我一个退休老汉,还能被镇上这么重视,能为大家做点事,光荣啊!和张秀生一样,被请来的老人是由镇党委、政府从各村(社区)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军人、老乡贤中推选出来的代表。在经过业务培训后,他们将正式进入关庙镇各村(社区)综治维稳中心开展群众教育引导工作。五老进中心的举措是关庙镇在新民风建设中推动社会治理的一项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个人带动一村新风尚
文化村是关庙镇23个村(社区)中的一个自然村,之所以有这么醒目的名字,据说是解放初期,在扫盲运动中,该村的工作做得扎实,文化普及率高,得到当时有关领导的肯定,因此便命名为文化村。
尽管这个说法没有进一步考证,但文化村的人大多干事认真、作风扎实,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有例可循的。李辉智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今年69岁的李辉智退休前是早阳乡政府的干部,当过乡镇两届人大主席,说起话来字正腔圆、有理有据。他说的话大家爱听,也服。
这不,今年3月份,村上要将一条以前废弃的村道重新修整,然而有几户村民认为路面拓宽占了自家自留地,拦着工程队不让修。眼看脱贫攻坚任务进入攻坚期,这条路也在计划之内。李辉智便和村上另外两位号称二虎的人主动出面,去和阻工的村民交涉。没想到,这三人一出面,阻工的村民主动退出了。因为李辉智和二虎都是村上的老人手,对过去村上的面貌和底子都很清,这条路拓宽的部分原本就不属于个人的地,而是由于那条路废弃多年,两边杂草丛生,自然变窄。在李辉智等人的协助下,目前这条路已经顺利修好,解决了十几户贫困户的出行问题。
近年来,文化村和其他地方一样,攀比奢侈、失信不孝、自私缠访、迷信赌博等社会不良风气逐渐抬头。李辉智对记者说:就拿过红白喜事来说,一家过个事没有5万到6万是过不下台的。去年我参加了10个事,菜席无一例外都是吃得少、倒得多,浪费实在是太大了,而有些人为了过一个事,借了一屁股烂账,多年过去都还不上。
年初,对此深有体会的李辉智便牵头在村子里成立了文化村红白理事会,自己当会长,还挑选了10个志同道合的人和他一起共事,并按照事务需要和各人的特长进行了分工。
在李辉智家里,堆了不少事用的锣鼓、牌楼、抬杠等,最显眼的是印有红白喜事通告的条幅。李辉智说:我们理事会募集了4.7万元,添置齐了红白事需要的家什,组建了鼓乐班子,免费为过事人提供服务,目的就是要减轻大家负担和减少浪费。这个通告是对过事人的约定,谁家过事,我们就把这个通告挂在谁家门上,以便来客和主人家共同遵守。
村党支部书记李辉普介绍,红白理事会在出台约定前先向村民发了问卷调查,结果都同意并签了字,这说明大多数人觉得过事铺张浪费、礼金高受不了,只是生怕自己带头节俭,让别人笑话。这下,红白理事会成立后,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最现实的就是,这样一来一家过个事至少能节约2万至3万元,村民负担轻了,反而大家的人情味更浓了,邻里更和睦了。
一群人激活一片新民风
像李辉智这种爱管事且能管事的人在关庙镇的各个村组大有人在,他们做的虽然不是份内事,但却做了管用,甚至能解决大问题。正是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关庙镇党委、政府今年4月份下发了五老进中心、三个一清零活动助力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其中主要内容就是在全村(社区)范围内60至75岁的老人里选拔身体健康、处事公道、热心公益、经验丰富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军人、老贤达(简称五老)为村人民调解员,充实到村综治维稳中心,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经由个人自荐、群众和村(社区)三委会推荐,村民代表会议研究,镇上统一核实审查后,共推举了128名符合条件的五老。为了让他们开展工作能够合法合规,镇上还将128名五老名单上报汉滨区司法局备案,并对其进行了人民调解业务培训。同时,对每位五老制作了统一的服装、胸章,下达了聘书,使其找到职业荣誉感。此外还给每位老人买了一份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既确保了五老的人身安全也激发了其工作积极性。
8月7日,在关庙镇政府会议室举行的五老进中心受聘仪式上,拿到证书的捍卫村五老张秀生说:其实之前我们一直在做这些事,但从今往后感觉就更名正言顺了,因为我们也有名分了。说着,他呵呵笑起来。
文化村李辉之说:过几天是我70岁生日,亲戚们早早打电话来说要好好热闹一下,我坚决拒绝了,打算到时候把娃们喊回来一家人吃个饭就行了,咱当了五老就要带好头嘛!
在村上采访时,李辉智老伴一边热情地倒水一边说:老李在家闲了十几年,今年是忙得不可开交,不过我觉得好,只要他有精神跑就是好事,每次出门前我都给他擀扯面哩!
说话间,李辉智的儿子打来电话,说自己最近编了一首关于乡村民约的三句半,下次村上有活动,他也要表演,要积极支持老父亲的工作呢。
包联关庙镇的汉滨区政法委书记罗俊康说:家里有一个五老,带动的可能就是一家人,村里有一个五老带动的可能就是一村人。128名五老就是一支强大的基层治理队伍。这些五老们开展工作有时候比年轻村干部开展工作可能还容易些。一是因为底子清,有威望,村里一些牛皮的人还不敢不买账。二是他们都是退休的老人,不怕得罪人,敢于拉下面子。三是他们空闲时间多,和村民零距离接触的时间多,有一些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化解。因此我们要发挥好五老的作用,让他们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新乡贤。
一镇人共建新生活
关庙镇属于城乡结合部,常住人口目前已经超过5万,由于重点项目多、流动人口大等因素,一直以来,社会问题复杂、信访矛盾多。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新一届党委班子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狠抓新民风建设。
五老进中心只是新民风建设中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关庙镇抽调10名科级领导干部,带队成立新民风建设暨脱贫攻坚政策宣讲队,巡回各村进行宣讲。建成百里新民风暨扶贫文化长廊,沿316国道、张将路、塘大路和龙王山景区路,随处可见固定标语、宣传栏、大型喷绘墙和雕画文化墙。投资5万余元对各村广播进行了采购安装和维修扩面,全镇1.2万余户群众能听到新民风和扶贫政策宣传喇叭声。同时通过讲评议访亮激发村民的新动能,引领社会风气不断向善向好。至目前,全镇已开展新民风助推脱贫攻坚宣讲会120余场次,评出道德模范100余人。
好民风促进新发展。上半年,关庙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7亿元,达到全年目标任务的148%;基础建设项目落地引发民营投资不断扩大。以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生态养老和农业科技为主导的镇域循环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农业园区、山林经济、社会治理、生态环境建设有序推进。
好民风带出了好气象。随着中心城市建设湖城一体、重心北移、疏解江南战略推进,关庙镇正在迎来追赶超越的春天。阻工达3年之久的国家重点项目西康二线邹家碥段顺利开工,阳安二线建设和东坝汉江大桥以北引线环岛征迁接近尾声,北环线和江北大道延伸工程项目相继启动。
面对不断利好的消息,关庙镇党委书记罗煜感慨地说:在刚刚闭幕的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市委书记郭青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次党风和民风的双向交融,作风硬、民风正、脱贫赢。郭书记的话让我颇有感触,近年来,我们关庙镇一直抓住新民风建设的牛鼻子不放松,各方面工作特别是过去一些难以突破的矛盾正在逐一化解。下一步,我们还将不断创新方式,将新民风建设持续深入地抓下去,为早日实现追赶超越鼓劲加油.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