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中华:满洲里 一条铁路一座城市
本报记者张武冯战武姚二曼
临行前,朋友告诉我,去内蒙一定不能错过满洲里,虽说只是一个县级市,但“一眼望俄蒙、鸡鸣闻三国”的特殊地理位置,不仅赋予了她独特的异域风情,还造就了她多元化的人文风俗,是一个非常值得去的地方。听完这些,让我更加向往这座城市。
横跨几千公里,踏入满洲里,终于可以一睹她的芳容。出了车站,湛蓝的天空,就像一张蓝色天鹅绒,低而浓密的白云,仿佛绣在上面的一群快乐奔跑的小绵羊。如此纯净的蓝天白云,成了我们一路拍照最好的背景,随行的一位同事说,“在这里拍照,用不着PS,每一张都能当作电脑和手机的桌面图片。”
走上大街,眼前的现代建筑,大到商场银行,小到宾馆住宅,几乎都借鉴了俄罗斯建筑的元素,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尖顶,拜占庭风格的洋葱顶,鲜艳夸张的色调,跟国内其他城市里常见的毫无特色的方格式灰色水泥墙比起来,独具一格。华灯初上,整座城市更是美轮美奂,所有的楼体被点亮,满眼的金黄,耀眼而迷离。
“白天的满洲里远不如夜晚来的震撼,好似白天在沉睡,而夜晚则是其苏醒绽放的时刻。”同事不禁感叹道,“夜晚才是她的灵魂所在。”
随着夜幕的降临,街上行人渐渐多了起来,各式的商铺、餐厅、酒店、咖啡厅、步行街等场所一下子热闹起来,街头巷尾不时可以看到俄罗斯人,金发碧眼的帅哥美女、胖胖的俄罗斯大妈,经常会擦肩而过。接待我们的满洲里日报赵瑞介绍说,来这边的俄罗斯人,很多习惯晚上出来购物散步,夏季街头经常可以看到俄罗斯人围在一起唱歌跳舞。这里所有牌匾标识都是中蒙俄三种文字,俄罗斯车辆随处可见。“在满洲里,中国人到了这里像是到了俄罗斯,而俄罗斯人到了这里,像是回到了家。”
满洲里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有着草原人开阔的胸襟和直率热情的性格。这里生活着30万人,由蒙、汉、回、朝鲜、鄂温克、鄂伦春、俄罗斯等20多个民族组成,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满洲里的俄罗斯套娃广场,便是一个文化融合的缩影。她是全国唯一的以俄罗斯传统工艺品——套娃里亚”,音译成汉语变成了“满洲里”。铁路于1897年8月开始施工,1901年11月滨州线建成通车。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路线呈丁字型,全长约2400公里。初名“东清铁路”,民国后改称“中国东方铁路”,简称“中东铁路”。俄国十月革命后,北段由中苏合办。抗战胜利,全线合称“中国长春铁路”。
满洲里是一座因铁路而生,因铁路而兴的城市。
100多年前,这里曾是荒寂的边疆,只有几户蒙古族的牧民生活在这里,随着“中东铁路”的开建,最早的一批俄国人来到这里安营扎寨,修建了房屋、街道和城市基础设施,直到现在这些还在使用,赵瑞介绍说。
“中东铁路”作为横跨欧亚大陆的第一条铁路,她的建成吸引大量资本注入,商贸发展迅速,30多个国家在这里设立领事馆和银行,以铁路为依托,以商贸为中介开埠,满洲里,富拉尔基,扎兰屯,哈尔滨由此发展起来。
百年的岁月,弹指一挥。今天,这条铁路仍然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清晨到傍晚,满洲里的每一天都伴随着火车的轰鸣声。随行导游王勇原籍山东,他的爷爷当年就是沿着这条铁路来到这里。王勇说,铁路几乎和这里的人都发生着或多或少的关系。
“每周有两趟从北京发往莫斯科的客运列车,在俄罗斯后贝加尔斯克换轨后,到达的第一个城市是赤塔,距离满洲里只有三四百公里”,王勇笑着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里很多人靠着铁路生活,从事着边境贸易。比如俄罗斯的面包、香肠、啤酒等各类食品,以及很多手工艺品,在满洲里街头随处可见。”
当然,这只是普通百姓依靠沿线铁路便利而进行的小型商贸活动。现在,在国与国之间,国家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之间正经由这条铁路,进行着繁荣的商业贸易往来。
满洲里对内背靠东北三省、与环渤海地区相贯通,经济腹地辽阔;对外连接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直至荷兰鹿特丹,所经沿线是俄罗斯人口最多、资源最富集的地区。随着中俄蒙合作交往的深入推的战略支点。
她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口岸城市,关区内有一类口岸6个,二类口岸3个,而铁路口岸是全国最大的,也是中俄贸易最大的通商口岸,承担了中俄贸易60%的货运量。
满洲里站的铁路运输东经哈尔滨通向全国,西向后贝加尔斯克通向俄罗斯和欧洲,是欧亚大陆路桥的战略连接点和最重要、最快捷的国际大通道,素有“东亚之窗”美誉,是全国最大陆路口岸。
每天,经由满洲里出入境的列车络绎不绝。一列列停靠在口岸货场,等待着通关和换轨。满洲里驻车站办事处物流监控科副科长许雪猛向我们解释道,因为中俄两国的轨道宽窄不同,我国铁轨是标准铁轨,轨距1435毫米,而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采用的是轨距1524毫米,列车入境后,除了检验检疫外,还需要换装和换轨。
“以前车辆入境后,货物需要从一辆列车的车厢卸下来,再搬运到另外一辆列车的车厢,这样的换装相当的费力费时。”许雪猛说,自从中欧集装箱班列的开通,换装轻松便利多了,只需吊车将集装箱整体搬运到指定列车上,一般几十分钟内就能完成。不仅是换装速度的直线提升,我们还为通关提供各项便利条件,实现中欧班列畅通无阻。
2013年9月首列中欧班列(“苏满欧”)经满洲里口岸成功开行,相比海上运输的40多天,铁路运输只需要13天到15天,物流时间缩减了70%,各种效益集中凸显。随后大连、沈阳、长沙等城市也陆续开通经满洲里去往欧洲的集装箱班列。
截至目前,仅经满洲里口岸出境的中欧班列已达到27条,进境线路累计达到9条。货源辐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带、华南、中南、西南地区等50余个城市(地区),货物出口至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捷克、德国、荷兰、拉脱维亚等7个欧洲国家22个城市,满洲里口岸成为当前拥有口岸跨境班列最多、开行班列数量最大的沿边口岸。
满洲里铁路口岸凭借独特的地缘优势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亚欧国际联运的“新通道”。而“中欧班列”通过铁路实现了中欧两大市场的快速联通和互动,对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和贸易发展,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振兴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作用。
看着一趟接一趟的班列从巍峨庄严的国门经过时,我们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一带一路”中欧班列的开通,改变的不止是满洲里,更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姚二曼冯战武摄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