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项目化 下活城市党建一盘棋——渭滨区以项目化打造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综合体的实践与探索

2017-08-17 16:08  宝鸡日报  字号:T|T

本报记者庞文渊

编者按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创新发展,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使人民群众更加自觉地热爱党、跟党走。”渭滨区作为宝鸡主城区之一,近年来,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理思路、求创新、讲实效,探索出项目化的新路子,让党旗高高飘扬。本报今天对此予以报道,敬请关注!

家门口有了“党员爱心维修队”,社区群众修修补补的烦心事迎刃而解;“智慧党建课堂”开班了,大叔大妈坐在家里就能知道天下大事;“义集义仓”天天办,困难群众日常生活不再发愁……一个个温馨举措,弹奏出爱民、惠民、为民的主旋律。这是渭滨区以项目化为抓手,打造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综合体展现的新亮点。

渭滨区是宝鸡主城区之一,城市人口占全区总数的90%以上。近年来,随着城市“越长越大”,流动人口也越来越多,渭滨区委创新构建社会治理新生态,依托党建工作项目化,着力打造城市基层党建综合体,使之成为聚民心、惠民生、解民忧,推进城市发展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呈现出“组织有活力、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区根据群众需求,孵化引进陕西普辉、陕西红凤等34个社会组织,组建环保、助残、治安、文体等20多支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建立了包含“四点半课堂”“一个观众的剧场”“为小区披绿”等100多个项目的项目库,为民服务实现全方位、无缝隙、零距离。

创新设置项目“小网格”精准做实“大党建”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单位人”变“社会人”的进程加快,企业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等大量进入社区。破解城市党建“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难题就成为当务之急。(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只有组织好、管理好社区党员,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创新构建社会治理新生态,才能实现党建工作与社会管理的无缝衔接。

区委书记张德科告诉记者,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渭滨区作为主城区之一,抓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对于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增强城市治理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区上把党建工作以项目的形式 ,通过商议、设计、申报、立项、审核、监督、评估等环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管理体系。目的就是要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软要求”变成“硬约束”,真正使党员“动起来”,让群众感受到党组织就是领路人、主心骨。

基于这一认识,区委以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为抓手,构建了“一心六体四融合”城市党建综合体。即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推进社区、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非公经济、社会组织“六位一体”,做到党员队伍、履行责任、党建活动、服务群众“四融合”,成功探索出横到边、纵到底、开放式的党建工作新格局。

“小网格”精准做实“大党建”。为了把党的好声音传递到群众耳中,消除盲点,区委、街办、社区三级联动,从网格化管理入手,对5个街办29个社区统筹谋划,以街区居民、驻地单位、小区楼栋、经营门店等为单元要素,设置了252个网格,配备了360名管理员,把党组织、党员纳入网格化管理,变成“活户籍、活档案、活地图”,与群众心连心打成一片,集聚民智、收集民意、反馈信息。

群众有所想所困所求,党组织就有所应所帮所解。新建路社区老党员反映,过组织生活不经常,缺乏活力。社区网格员黄静将这一信息反馈到网格平台,引起了区委组织部和社区党委的高度重视,就设置了“每月主题党日”项目,使社区89名老党员找到了“家”。社区党委还联合辖区13家驻地单位,把组织项目延伸到“集体生日聚会”,为老党员、空巢老人奉献爱心。不久前,新建路社区76岁的空巢老人郭金泉过生日,社区党委为这位老人举办了“集体生日聚会”,并送上了一床棉被作为生日礼物。老人激动地说:“今年的生日蛋糕特别香!”

目前,全区网格员共收集城市党建、民生需求信息492条,已经销号426条。

丰富项目载体“小巷子”搭起服务“大舞台”

社区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有不断丰富项目载体,便于党员活动、便于发挥作用、便于加强管理,才能激活城市细胞,在每个“小巷子”搭建起服务“大舞台”,把服务民生触角延伸到“神经末梢”,使群众感受到党员就在身边。

心系百姓天地宽,服务群众“零距离”。不久前,家住新建路西段2号院4号楼的低保户陈会珍母子俩,向社区党委送了一面上书“知心关怀到家、为民排忧解难”的锦旗,以表谢意。陈会珍已经退休,丈夫因病去世,儿子有精神疾病,母子俩生活陷入困境。新宝路社区党委书记陈永福把这个家庭列入帮扶“项目”,为陈会珍安排了保洁岗位,并帮助她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廉租新房。社区还不断拓展项目内涵,在物质上给予无私帮助的同时,精神上也给予安慰,定期到其家中走访。今年5月,党员志愿者赵瑞得知陈会珍的独生子女证丢失,立即与计生部门联系,提供完善的资料证明,帮助她办理了每月106元补助金的领取手续。

筑牢阵地,把党组织建在经济社会最活跃的细胞上。市区经一路上共有5700余户小微企业、个体户,带动了3万多人就业。由于商户党员分散,党组织活动难,党员作用没有发挥。区委针对实际,从项目入手,成立了“红色商圈党建联盟”,组建了17个党组织,使24名“隐形党员”找到了家,并利用微信、 Q Q群、智慧党建云等平台,进行政策宣传、发布信息,开展学习交流等,做到“支部在线上、党员在网上”,亮明身份、亮出承诺,使党员成为政策“宣传员”、市场“治安员”、诚信“监督员”、经济“信息员”。党建联盟成立以来,解决商户存在的实际问题325件。先后协调农商银行,为576户商户融资贷款23亿元;调解王军强合同纠纷案,挽回经济损失40余万元;帮助残疾人张如意找到了商铺……

新民路社区党总支部以“义仓义集”服务项目为依托,传递帮扶爱心、资助困难家庭。居民张某夫妇属再婚家庭,两人都患有疾病,孩子正在上学,家庭生活困难。社区党总支部书记李莲娥为这个家庭申请了低保等救助,同时将其纳入“义仓义集”服务项目,每月送去米、面、油、洗衣液等生活用品。目前,社区已资助了辖区20多户困难群众。

搭建项目平台“小活动”促进文化“大繁荣”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体现一座城市的精神和灵魂。只有搭建项目平台,注入城市多元文化元素,让“小活动”促进文化“大繁荣”,才能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市民的文化自豪感。

近年来,渭滨区委把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项目作为党建塑魂工程的重要举措,在各社区相继建起了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职工之家、法律援助中心、心理咨询室、文化活动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场所,增强了为民服务的承载功能。

日前,记者在南关路社区看到,一群大妈伴随着悠扬的歌声、踏着节拍翩翩起舞,一支民族乐队奏响悦耳动听的红色经典乐曲。社区党总支书记刘颖告诉记者,社区发挥离退休党员文化人才优势,依托文化惠民工程项目,先后组建成立了红色经典艺术团、祥云艺术团、韵之梦舞蹈队三支社会组织文艺团体,会员从40多名发展到100多名。每逢周末或节假日,这些艺术团体就为群众义务表演节目,同时配合市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科技之春、法治宣传月等公益活动进行宣传演出,还参加了全国多地一些文艺演出,获得了多项荣誉。

城市更美丽,生活更甜蜜。家住市区金陵新村的彭选涛老人,每天早上6点多钟起床,先去家门口的金渭湖边散步,回来后又和小区内的老年朋友在健身器材上锻炼。彭选涛开心地说:“在金渭路社区,活动室、图书室、健身点……一个不少,茶余饭后休闲不愁没去处了。”

如今,在小区广场、小花园、小游园等场所,扭秧歌、健身操、太极拳表演等“小活动”天天都有;居民楼下唱秦腔、习书作画、读书、下棋的比比皆是。老人们三五成群地跳广场舞,年轻人跳起了“国标”,孩子们捉迷藏玩游戏。红红火火的社区文化生活,亮点纷呈,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大增。

项目化,下活城市党建“一盘棋”。渭滨区在创新探索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积极适应新常态、新形势、新变化,不断解决新问题,凸显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凝聚了红色力量,为我市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提标杆、上水平,积累了新经验、闯出了新路子。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旬阳严查扶贫领域问题 51人受党政纪处分

    2017-08-17 12:09阅读

    渭南全市人防工作追赶超越推进会召开

    2017-08-17 08:32阅读

    天热当心犬伤人 如被咬伤要及时接种狂犬疫苗

    2017-08-16 18:02阅读

    西安绿地国港城无证售房被查换马甲继续卖 房管局已介入调查

    2017-08-16 02:48阅读

    中省市媒体走进山阳户家塬看脱贫攻坚

    2017-08-15 10:17阅读

    白河:300亩“中华寿桃”喜获丰收

    2017-08-14 16:08阅读

    暴雨突袭西安多地 未来几天将迎来凉爽天气

    2017-08-14 01:42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