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更要“造血”精准扶贫“拔穷根”———市食药监局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小记
本报记者王晓宁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临渭区向阳办马家村的贫困户马云贵在自家的鸡场里忙碌着,虽然满头大汗,但满脸笑容。
在市食药监局扶贫干部的帮助下,结合家庭实际情况,马云贵发展起了种养业。“我家现在养了60多只肉鸡,鸡苗都是扶贫干部给我免费送来的。另外家里还栽有1亩猕猴桃。”除了免费提供鸡苗,市食药监局扶贫针对全村猕猴桃支柱产业,多次聘请农技专家前来为种植户讲授种植、养殖技术,并赠送许多相关书籍和资料,鼓励和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力争早日脱贫。
“以前哪里敢想能养这么多鸡,种这么多猕猴桃。现在有了技术指导,我们就敢大胆地往前走,心里就有底了。”马云贵乐呵呵地说。坚持走产业脱贫之路培育村民“造血功能”
3年前,马云贵老婆出了事故,看病住院花了很多钱,不仅把家里的积蓄花光了,还借了亲戚朋友一些钱。因为没有文化,没有技术,主要收入靠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粮食作物和农闲时进城打零工,但除去日常开销,一年下来赚不了多少钱,手里基本没有多少积蓄。
现在,马云贵一家靠着外出务工和养鸡收入,加之猕猴桃开始挂果产生了收益,建立起了稳定产业,实现收入稳定,已稳定脱贫。
类似的扶贫事例不胜枚举……当前,马家村有保留户26户90人,贫困户17户48人。市食药监局现跟踪回访2016年脱贫保留户15户45人,继续包联帮扶贫困户9户24人。
“打赢脱贫攻坚战,尤其要在培育‘造血功能’上下工夫。”市食药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建军说,扶贫不光要加大投入力度、帮扶力度,还要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特别是应抓住产业扶贫这条治本之策。因地制宜,帮助贫困群众把产业发展起来,让群众有稳定的收入。
自2014年6月承担包联帮扶任务后,市食药监局主要领导带领驻村工作队多次与村干部、群众座谈协商,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与村两委共同商定了“立足发展猕猴桃产业,主抓椒果,劳务填补,整合农田设施资源,改善提升灌溉设施”的帮扶工作思路。
3年来,他们大力鼓励培育全村猕猴桃产业,先后投入15万元为群众购买了树苗、化肥等农资,组织产业带头人和务农能手50余人次参加省市扶贫致富技能培训,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4场次,发放了猕猴桃栽培专业书籍。目前,全村猕猴桃种植面积已由2014年的400亩,扩大到现在的1100亩。同时发展花椒450亩、核桃300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56%。
今年,为了给猕猴桃销售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渠道,市食药监局组织村干部赴杨凌学习了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并为村上配备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开始搭建电子商务销售平台。
“脱贫攻坚难度大、任务重,需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精选对象,精准发力。”马家村村干部、电商负责人郭亮说,有了帮扶干部的引导,为村民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相信村民的日子会越过越好。从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入手
改造提升基础设施
“不解决实际问题谈为人民服务,则是空话一句。”在市食药监局看来,要做好扶贫工作,就必须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主动走下去,走到群众中去,跟群众打成一片,密切联系群众。
“只有真正走到群众中去,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才能真正知道群众所想和所盼,才能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才能增强工作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王建军说,在他看来,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最主要的是在听取、了解群众的具体困难和实际问题后,能够想方设法加以解决。
帮扶工作开展以来,首先摆在群众面前的问题就是村民的饮水灌溉问题。马家村沟壑纵横,旱地较多,多年来,全村未通自来水,村民饮水灌溉仅靠南塬一处泉眼蓄水。加之多年设施陈旧破损,管道堵塞漏水,饮水安全毫无保障。
水是生命之源,饮水安全无小事。为了解决这一现状,市食药监局积极争取临渭区水利局安全饮水工程改造项目支持,投资20余万元,完成了2000多米新饮水管道铺设和打农田机井两眼,实现了100多亩地节水灌溉,解决了全村人畜饮水和部分耕地灌溉问题。
解决了吃水难题,市食药监局又提升村容村貌,让昔日贫困落后的马家村,变成整洁美丽的新农村。
要想富先修路。针对村中部分主要巷道尚未硬化,雨天泥泞不堪,群众出行和生活的实际困难。市食药监局积极争取移民局、交通局等部门道路硬化项目资金100多万元,完成村巷道3.2公里的硬化。同时,争取区水土保持站投资20余万元,支持平整土地250余亩,方便群众生产耕种。
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整齐平整的土地也可以用大型机械了。村民心里乐开了花:“以后地里的农副产品再也不愁运不出去啦!”
白天走在平整的巷道里心情舒畅,晚上出门依然如此,用村民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和城里一样了,路上有排水,路边有路灯了,和城里一样道路干净,灯火通明。”
针对村中主要巷道排水渠道堵塞和村民夜间出行无照明的难题,市食药监局积极争取交通部门资金10万余元,疏通1200米巷道排水渠道,安装了28盏路灯,极大地改善了雨水、生活污水的排流,方便了群众夜间出行。
村容村貌脱胎换骨,村民的精神生活也是丰富多彩。针对全村无文体广场,村民日常健身、娱乐等文体活动无法保证的实际情况,他们出资2万元硬化了篮球场地及健身场所800多平方米,修缮了村民“幸福苑”和“阅览室”,并赠送和安装价值2万多元的健身器材,解决了村上以往聚会无场所、活动难开展的现状。
在做好这些基础工作的同时,他们还坚持整村推进,加大村容村貌的美化绿化。先后两次组织干部群众代表赴大荔县严通村和花园村等地参观“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回来后,又协助村上立即着手创建工作。目前,马家村2条主巷道已完成了墙面刷白和美化工程。
坚持因户对症施策
积极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
入伏以来,持续的高温迫使人们尽可能地减少了户外工作和活动,但市食药监局扶贫干部仍然冒着烈日,赶往临渭区向阳办马家村,坚持开展扶贫工作。
7月13日扶贫日,市食药监局副局长王耀峰带领26名扶贫干部,再次来到了马家村,与村委会、市食药监局驻村工作队干部进行了简短交流,安排部署了当日的帮扶任务。
扶贫干部来到孟润兰老人家中,扶贫干部像往常一样与老人亲切交流,详细询问老人的生活所需,帮助老人打扫庭院卫生,并为老人送上了清凉解暑的药品及家庭常备药物。
扶贫干部来到马云贵家里。他正精心照料着扶贫干部送去的肉鸡,已经展开了往日紧锁的眉头。扶贫干部仔细询问了他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认真记录,逐一联系解决。扶贫干部离开时,他和妻子紧紧握住扶贫干部的手……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因人因地施策’,在细节上下工夫,扶贫方法要科学,扶贫措施要接地气,适合农村特色。”王耀峰说,精准扶贫就是要坚持因户对症施策,积极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
扎实落实精准帮扶,市食药监局扶贫干部针对因残、因病致贫的贫困就低保、五保、大病救助积极协调协助落实相关政策;针对因缺技术、缺劳力贫困户,积极出点子、送信息、筹资金等落实帮扶措施,使帮扶对象的家庭生产经营收入得到了提升,加快了贫困户脱贫的步伐。同时,结合市食药监局职能,积极向群众宣传普及食品药品安全知识,使全村群众红白喜事集体聚餐安全意识明显增强。
坚持“造血”扶贫,立足长远“扶志”,通过点对点、有针对性地耐心细致做好群众工作。市食药监局让马家村走上了自主致富发展之路。
2016年年底,马家村已实现“贫困村”摘帽。如今,村里文体广场、村民活动室、阅览室、健身器材实现了从无到有。全村人均年纯收入从2014年的8700元增加到2016年的11000元。村民文化生活丰富,群众收入持续增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整个马家村正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
面对欣欣向荣的马家村,市食药监局信心满满,下一步他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引导群众扩大猕猴桃栽培面积,同时积极开展农业种植、经济作物栽培以及电子商务销售等方面的培训,提高群众劳动生产技能,拓宽销售渠道……精准扶贫,一人不落,扶贫路上,他们和村民始终共奋进!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