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情‘驼铃’汽笛声不停”
“今年1月,中欧班列(长安号)共开行200列,是去年同期的2.4倍,运送货物总重14.6万吨,是去年同期的1.8倍。”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港口局副局长焦剑峰说。在他看来,这无疑是为“长安号”全年的货物通达开了个好头。
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打破了原有预期,也冲击着我国的国际货运网络。
遭受冲击最大的是航空线路。根据西部机场集团统计,截至2月15日,其包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迪拜、哈萨克斯坦在内的18个国家的41条“一带一路”航线已经停飞。
在此背景下,疾驰的钢铁驼队,航行的货运商船,已成为我国多地保障“一带一路”货运通畅的关键。
在西安,山东籍集装箱卡车司机姜永建刚刚体验了新开辟的“绿色通道”。这条通道,由西安国际港务区联合海关、铁路等多部门专为抗击疫情而定制。外地集卡车辆从下高速开始就由工作组护送至中心站点,经“零等待”卸车后就可返程,全程司机都不用下车。
“对所有‘长安号’的合作伙伴来说,这既是运输快捷的绿色通道,更是‘监管全封闭’的安全通道。”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小军说。
在西安铁路口岸整车进口监管场地内,西安海关查验人员李炎东佩戴着口罩、护目镜,正在检查从比利时进口而来的沃尔沃汽车。
李炎东说:“从目前情况看,欧洲进口商品的货运量比较正常。”虽然受到了疫情影响,中欧班列(长安号)国际货物的运行虽增速放缓,但仍基本保持每日1列的开行频次。
距西安686公里外,负责中欧班列(重庆)线路的渝新欧公司也在全力保障国际货运通畅。公司一方面针对华南、华东地区公路货运受阻的现实问题,推进用铁路方式让货物在重庆集结;另一方面,对于受疫情影响客户无法及时提货的现状,则采用铁路分拨,将货物发送至客户就近的站点。
“所有的举措,都是为确保中欧班列(重庆)因此次疫情受到的影响能够进一步降低。”渝新欧公司总经理漆丹表示。
从1月23日到2月16日,重庆已累计开行中欧班列59班,开行频率稳定为每天2至3班。向外运输的货物包括笔记本电脑产品、汽车整车及配件等;回程的货物则包括了奶粉、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大量的制造业零配件。
而在海运业发达的福建省,多个港口疫情期间仍在积极发挥着“一带一路”重要枢纽港的作用。
2月17日上午,记者在福州市江阴港区看到,近100多家物流企业中,95%以上企业已经复工。福港集箱公司副总经理蒋锋说,公司江阴港区一线复工人数近300人。为保障国际航行,企业春节期间一直没有停工,从大年初一至2月16日,江阴港区“一带一路”航线共完成吞吐量1.7万标箱。同样在疫情期间,泉州港石湖码头已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2.7万吨,其中外贸吞吐量为20.7万吨。
蒋锋认为,虽然多地防疫形势仍较为严峻,但3月份生产秩序如果可以恢复,疫情对港口全年的货运影响就不会太大。
“可以预计的是,生产秩序恢复后,外贸物流还会迎来一个高峰。”蒋锋说,港区管理部门正协助企业加速外地工人返岗,他们要做到万事俱备,就等东风来。
对此,西部机场集团有限公司运输服务部总经理郭耀阳认为,虽然部分国际航空货运目前处于停滞状态,但并不意味着“航空人什么也做不了”。“未来疫情日趋好转,我们也要提早准备。首先就是要尽快争取恢复‘一带一路’相关航线,优先恢复那些出入境政策限制不严重区域的业务量。”郭耀阳说。
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兴隆场车站助理经济师卢玲则表示,受疫情影响,国内国际铁路班列数量的下降,会让部分企业经营收入减少,运营成本提升。但国家出台了延迟缴纳社保、暂缓银行抽贷、减免推迟纳税等措施,相信能有效帮助相关企业熬过这个特殊时期。
“物流产业始终是市场经济的输血管,从长远来看,一个季度的收缩,反而有可能刺激后面的爆发式增长。”卢玲说,“大家应该对国内物流及‘一带一路’国际货运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据《经济参考报》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