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新区:立足产业帮扶 增强造血功能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完成扶贫脱贫的最主要抓手。自曲江新区驻村帮扶以来,坚持开展产业扶持,助力脱贫攻坚,提高群众收入,帮助贫困家庭、群众走出困境。
喜迎农民丰收节 助农化肥暖民心
“大家按照名单顺序,一个一个来领,不要着急……”焦镇村文化广场车水马龙,贫困户们一车车化肥满载而归,一张张笑脸喜说丰年,如炬的目光是对自己和家人一年来勤劳致富的欣喜与满足,竖起的大拇指是对曲江帮扶工作的褒奖和鼓励。
“政府给我们发放农用化肥,帮助我们解决了猕猴桃地里的大难题,相信明年的收成会更好,感谢国家政策,感谢曲江帮扶。”焦镇村5组的贫困户张朝学一边往三轮车装化肥一边高兴的说道。
为有效解决焦镇村贫困户秋后育土肥料不足的燃眉之急,确保困难群众在猕猴桃采收后顺利开展育土施肥提高产能,曲江新区驻村工作队积极对接周至县农业农村局开展“精准扶贫送化肥,育土上肥提产能”帮扶活动,为焦镇村的174户建档立卡户送去有机肥料。
借着发放化肥的机会,第一书记姜泽、驻村干部苏肄海与贫困群众亲切交谈,一边详细了解贫困户今年猕猴桃采收情况和近期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边鼓励他们要相信党和国家的扶贫力度,相信曲江帮扶的实际成效,要坚定信心,积极面对生活,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今年以来,曲江新区驻村工作队全力支持焦镇村猕猴桃产业发展,在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积极谋划为民做好事为民做实事,动员和组织社会多方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力度不减,帮扶不减,巩固脱贫成效,提高脱贫质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加大产业帮扶 促进长效脱贫
秋天的周至县楼观镇瓜果飘香,景色宜人。放眼望去,一个个金黄色的猕猴桃挂满了树枝,阵阵凉风吹过,一股清新的果香味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果农的脸上,写满了丰收的喜悦。
“孩子上学、家里的日常开销,都要靠卖猕猴桃的收入,和往年相比,今年的猕猴桃不仅产量增加了,而且价格也合理,是一个丰收年,非常感谢曲江新区派驻的扶贫第一书记刘彭军这两年对我的产业帮扶……”送军村脱贫户刘军信高兴地说。
刘军信今年55岁,是楼观镇送军村的贫困户,父亲在他两岁就离开了,是母亲含辛茹苦将他们兄妹8个抚养成人。刘军信15岁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外出打工开四轮,拉红砖,日子也过得去,16岁那年他凭自己一年的打工收入给大哥成了家。
结婚后,一向能吃苦的刘军信靠外出打工日子也过得去,可天有不测风云,前些年他的妻子半身瘫痪后,抚养三个孩子和照料妻子的重担同时压在了他身上,他外出打工的路断了,没有收入来源一大家人就无法生活,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让刘军信这个坚强的汉子流下了无助的泪水。
如何帮助刘军信走出困境并激发他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是曲江新区派驻的扶贫第一书记刘彭军和驻村干部首先要解决的难题。
要脱贫,靠产业。在刘军信最艰难的时候,刘彭军多次上门了解他的产业需求和发展意愿,鼓励他振作精神积极面对生活。刘彭军和驻村干部给刘军信实施产业帮扶,给他申请产业扶贫资金购买农机肥料,提供了每亩2000元的猕猴桃搭架补助,并邀请农技专家为他提供猕猴桃种植培训。通过培训,刘军信掌握了猕猴桃种植技术,增加了产量。这两年,刘军信家仅猕猴桃一项收入就达7万多元,如今刘军信的两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他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刘军信的脱贫故事只是送军村依靠产业脱贫的一个缩影,自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以来,曲江新区派驻的扶贫干部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巩固帮扶成果,提升脱贫质量的根本之策。为了做大猕猴桃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刘彭军和村两委干部积极与陕西省农业厅对接,在村上创办誉隆合作社。合作社占地9.8亩,库存量3000多吨,年销售猕猴桃近3000万箱,年产值1.5亿元,有效带动了送军村60多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曲江新区扶贫干部们将一鼓作气,在巩固脱贫成果上下更大功夫,着力提高群众满意度,切实把各项政策落实到户到人,真正让贫困群众得到实惠。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