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来,和我们一起看西安建筑的“古韵之美”

2020-11-24 20:13  兵马俑在线  字号:T|T

编者按

“重温历史,旧景重现太珍贵!感受到古城博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太逼真了,点赞……”“这些专业的手绘古建筑作品太美了,令人感动!突然对这些古建筑有了亲切和熟悉感,希望自己也能去看看……”近日,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2019级空间设计2班的全体同学发起“弘扬传统文化,图绘魅力西安——‘西安历史建筑’考察与实践”的专题艺术写生活动,连续十几日奔波在古城大街小巷进行艺术考察,图绘了大雁塔、小雁塔、钟楼、鼓楼、高家大院、关中书院、张学良将军公馆、杨虎城将军纪念馆、三原城隍庙、三原周家大院等38处具有代表性的西安建筑景观。以专业写生的方式,将西安的这些历史建筑美景呈现在大众面前,令人大饱眼福。

本期,我们就采撷其中的一些精彩之作,以飨读者———

采千年之遗风 写建筑之古韵

往事珍贵 记忆难舍

“迈入西美的校门,便与这座饱经沧桑的历史古都结下不解之缘。西安,俨然一位浑身写满故事的深沉智者。此次考察,我们穿越时空与之对话,观察、图绘、解读、发现,穿梭于西安的大街小巷,热爱更甚……”“采千年之遗风,写建筑之古韵,往事珍贵,记忆难舍。每一段时光都值得留恋。而在这千年的古都里,我们沉醉,抚摸过,于心描摹,化作这一纸浓墨——”这是西安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空间设计2班学生们考察写生后的感言。

作为此次“弘扬传统文化,图绘魅力西安”活动的指导教师金萍介绍:古城西安深藏着许多低调的景点,游走街巷随手一拍,都会发现和感触到历史的凝重。那些掩映在时光里的独具特色的历史建筑,记录着这个城市的沧桑与荣华。

西安作为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使西安建筑呈现出博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历史变迁、朝代更迭,这些城市建筑也随之变化发展。如今的西安现存有唐以来的古代建筑以及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的近现代建筑。每一座历史建筑,设计师和建设者都赋予了浓厚的情感、倾注了心血和汗水。它们与时代、创造者交织在一起,所表现的不仅是建筑,还有厚重的文化历史。今天,但凡来到西安的人看到巍峨高耸的古城墙、庄重典雅的钟鼓楼,都会被其古朴的风貌所震撼,认为这就是西安的代表,顿时陶醉其中。而长期居住在这里的人也会因这份深厚的文化滋养而变得持重、温雅和朴素大气。

对于人们来说,注目一座美丽的建筑,常会被它的优秀品质所感动;爱恋一座美丽的城市,则会被它的独特魅力所吸引。西安的城市建筑与风景名胜、文物遗迹融为一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因此,西安的城市历史建筑是重要的国家文化遗产,它属于整个中华民族,承载着一座古城的兴衰、文化变迁,需要有人去挖掘、传递和弘扬。而保护和研究历史建筑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所以,金萍老师希望学生把擅长的环艺专业手绘能力用到西安历史建筑的描绘中来,为这座城市画出一幅鲜活生动的历史建筑肖像。

“这些手绘作品不仅仅是要体现西安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学生的艺术追求和审美品位,更是希望通过图绘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将西安的优秀历史文化传递出去。专业的手绘作品所具有的艺术美感和欣赏性,是一种更能让普通老百姓喜欢和接受的文化展现形式……”据介绍,此次“弘扬传统文化,图绘魅力西安”的艺术写生考察对象,主要分为历史古迹文化名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关中明清遗存建筑三大部分。考察写生地点有大雁塔、小雁塔、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曲江寒窑遗址公园、钟楼、鼓楼、北院门回坊文化风情街、高家大院、化觉巷清真大寺、西安都城隍庙、南门明城墙、书院门文化街、关中书院、西安碑林博物馆、湘子庙、五星街天主堂、南院门中山图书馆旧址、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旧址、张学良将军公馆、高桂滋公馆、杨虎城将军纪念馆、钟楼饭店、钟楼邮局、西安新华书店、西安易俗社、人民剧院、陕西建工集团大楼、西安人民大厦、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大兴善寺、大唐西市、永兴坊、三原城隍庙、三原周家大院民俗博物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等38处。

学生们根据考察,从不同角度写生和创作了100多幅精美的西安历史建筑手绘图,目前正在西安美术学院实验中心二层的展厅进行展出,欢迎大家来参观。

写生伊始定位大雁塔

画说丝绸之路起点

此次艺术考察写生首站定位大雁塔,这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雁塔之大,鼎铛有耳。”大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原唐长安城晋昌坊)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是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整个建筑气魄宏大、格调庄严古朴,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是唐代建筑艺术的杰作。唐永徽三年(652),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而主持修建了大雁塔。塔由最初五层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米多。塔身由青砖砌成、磨砖对缝,结构严整。外部仿木结构形成开间,大小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螺旋木梯可攀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供凭栏远眺。大雁塔一层四面砖券门洞的门楣、门框、门槛上布满唐代线刻画,蔓草飘风,云龙飞舞,佛像神态优美。特别是西门楣上的佛殿建筑图,流利工整,细部清晰,是研究当时建筑工艺和佛教艺术的珍品。

小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荐福寺内(原唐长安城安仁坊),又称“荐福寺塔”,建于唐景龙年间,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小雁塔和荐福寺钟楼内的古钟合称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小雁塔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塔形秀丽,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位于大雁塔东南方向的曲江,为唐代著名的曲江皇家园林所在地,境内有曲江池、大雁塔、大唐芙蓉园、寒窑、秦二世陵、唐城墙等风景名胜古迹及历史遗存。曲江也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先河之一。秦时,在此开辟了皇家禁苑和离宫:宜春苑、宜春下苑。隋朝大兴城倚曲江而建,更名曲江为“芙蓉园”。隋炀帝时,臣君坐饮曲池之畔享受曲江流饮。唐代在隋朝芙蓉园的基础上修建紫云楼、彩霞亭、凉堂与蓬莱山,开凿了大型水利工程黄渠,以扩大芙蓉池与曲江池水面。这里成为皇族、僧侣、平民会聚盛游之地,成为首都长安城唯一的公共园林,曲江的园林建筑达到最高境界,各类文化活动也趋于高潮。随着唐末长安城的毁灭,其各种园林建筑也被破坏殆尽,最终消逝而无法追寻。现如今曲江已成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国家级示范区。

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图绘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钟鼓楼

以晨钟暮鼓报时者,钟鼓楼者也。

“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在古长安“以钟鼓司晨”由来已久。位于西安城内中心区的钟楼、鼓楼是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国内目前现存规模最大的钟鼓楼建筑,无论是从外形和结构上都可称得上是明初建筑的典范。据考察,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原址在城内的广济街口,与鼓楼并肩屹立,明万历十年(1582)迁建到东、南、西、北四街的交叉口。清乾隆五年(1740)重修,至今仍保留明代建筑的特征。钟楼为砖基座木结构的楼阁建筑,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通高36米。钟楼是一座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宏伟建筑:构造技术应用了唐宋建筑的法则,又有明代建筑技术的革新,整体呈典型明代重檐三滴水建筑艺术风格,造型端庄优雅。楼分两层,顶部为三重四面攒尖顶结构,由斗拱支撑,置鎏金宝瓶刹。各层均饰有斗拱、藻井、木雕及彩绘,梁枋彩绘华丽,隔扇雕饰精美。钟楼的设计构造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高超智慧,外部的重檐三滴水攒尖顶式不只是增加建筑形制的美观,而且缓和了雨水顺檐下落时对建筑的冲击力。斗拱工艺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原理形成均匀负荷,四角攒尖楼顶按对角线构筑四条垂脊,使得金顶稳重庄严。

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位于西大街东口。清代曾两度重修。其通高33米,也是砖基座木结构的楼阁建筑。但与钟楼不同的是鼓楼基座平面为长方形。鼓楼建筑形式是歇山式重檐三滴水。第一层楼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层楼为重檐歇山式顶,上覆灰瓦,绿色琉璃瓦剪边。楼的外檐和平座都装饰有青绿彩绘斗拱,使楼的整体显得层次分明,华丽秀美。在鼓楼的第三檐下,南北各悬蓝底金字匾额一块,南面为“文武盛地”,北匾为“声闻于天”,画龙点睛,说明了鼓楼的实际意义。

这次图绘的西安明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周长13.74千米,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每门城楼三重:闸楼、箭楼、正楼。正楼高32米,长40余米,为歇山顶式,四角翘起,三层重檐,底层有回廊环绕,古色古香,巍峨壮观。

钟楼邮局建成于1960年,曾是西安十大建筑之一;大楼中部顶层采用空廊和简化的重檐方亭,表现了对传统建筑的敬意,又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钟楼饭店和其对望呼应,建成于1980年。该建筑从上到下表现出中国传统建筑基座、墙身和屋檐的“三段式”特征,建筑严格以居中、居正左右对称为布局,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赋予建筑的庄重、典雅形象。颀长的建筑立面用不同的开窗形式和虚实结合的处理手法雕琢成富有节奏感、韵律感的“长卷”。左右对称的塔楼,完美再现了传统建筑中“重檐滴水”的抽象效果,无愧于地标之名。

培养爱国之情 砥砺强国强民之志

图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建筑遗址是激发人们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此次图绘的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旧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古城内西五路北新街七贤庄1号。七贤庄院落坐北朝南,共有十院。1936年至1946年,中共中央在此相继设立秘密的交通站、半公开的“红军联络站”和公开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办事处设于一、三、四、七号院,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设立的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公开机构。1959年经修复后设立纪念馆,共有5道院,内有接待室、会客室、办公室、重要领导人的住房、库房、厨房、电台室、译电室、机要室、救亡室等。建筑全部为平房,灰砖、粉墙、灰瓦,非常质朴,是西安目前保留较为完整的民国时期的居住建筑。

西安事变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以西安事变重要旧址张学良公馆、杨虎城纪念馆为基础而建立的遗址性博物馆。纪念馆以西安事变为主线,将旧址复原陈列和西安事变史实进行陈列,全方面展现了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的生平事迹。张学良公馆位于西安市建国路60号,是由三座砖木结构的西式楼房构成主体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这里是爱国将军张学良曾经的居住地,也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地。1935年张学良就任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副司令并常驻西安时租用了这套房子作为私宅,整个公馆为民国建筑风格,主要建筑由以东、中、西三栋三层独立的别墅组成,基本是西洋风格。

止园,是杨虎城将军于20世纪30年代初所建的别墅。原名“紫园”,取旭日东升、紫气东来之意,后担心过于张扬,遂取“仅止于斯”之意,改为“止园”。止园是典型的庭院式中式建筑,是一处深藏于林木中的砖木结构三层楼房。楼顶飞檐翘角,虽然基本为中国建筑形式,但仍受“西风渐进”的思想影响,并没有沿用传统的四合院,而是采用独栋楼阁,室内空间分隔及细部装修有些则完全采用西方样式。在当时激烈变动的时代,反映出主人的忧郁和彷徨。杨虎城将军曾在止园与周恩来同志商讨国事,研究解决西安事变问题。

走进三原城隍庙和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图绘关中明清建筑遗存

作为古都文化品牌的一个“符号”,古民居承载着西安这所城市的记忆。它所保存的不仅是关中人传统的居住环境,还有明清陕商曾经辉煌的历史。

三原城隍庙位于陕西省三原县东大街,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中国西北地区著名的道教建筑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城隍庙古建筑群以均衡对称的正统方式把楼、殿、廊、庑亭等四十多个单座建筑,按主次布局在纵横轴线上,全部建筑琉璃覆顶、雕梁画栋、结构严谨、肃穆壮观,有“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的美誉。三原周家大院建于清嘉庆年间,原有房屋17院,当时在孟店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古建群。现仅存1院,即是现今的周家大院民俗博物馆。院子为五进大院,建筑风格南北结合,既具有北方建筑形制的古朴典雅,高台石阶,曲屋连属,又具有浓郁的南方建筑特色。综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作,斗拱飞檐,彩饰金装,其中的石雕、砖雕、木雕因工艺精湛被称为“雕刻三绝”,被专家学者誉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是由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勇超先生历经30年创办的,以抢救保护、收藏、研究、展示民俗文化遗产为宗旨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坐落于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心带、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博物院已收集、保护和珍藏了周秦汉唐以来历代的石雕、木雕、砖雕、关中古民居和群众生产、生活、习俗、风情等各类遗物、名人字画共33600余件(套),迁复建了40院近千间明清古民居和8600多根历代石雕拴马桩。收集整理了大批地方戏曲、工艺作坊、礼仪俗规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民间艺术、关中民居、民俗风情、名人字画四大系列共九个类别的藏品规模。这些珍贵藏品从不同层面集中地反映了关中地区各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审美、劳动、居住、习俗、风情等民俗历史风貌,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多民族生存和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被国内外专家赞誉为“民族文化的基因仓和标本库”“世界性的奇观珍宝”。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西安地铁规划项目年内全开工 5号线、6号线和9号线年底前开通

    2020-11-24 19:52阅读

    围挡变围栏?西安1136处围挡实行透明化 便于市民监督

    2020-11-23 19:40阅读

    为啥可以网上买水但不能网上退费?西安81岁老人想不通

    2020-11-21 22:14阅读

    创意+民俗+亲情刷新儿童剧认知 《二十四个奶奶》来了!这样的奶奶,你一定有同款

    2020-11-18 18:05阅读

    海康威视西安科技园暨西北研发基地项目开工

    2020-11-16 19:51阅读

    陕西省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合格率达97.57% 位居全国前列

    2020-11-14 12:31阅读

    “数智化”生产生活扑面而来 感受进博会上数字经济的创新魅力和广阔前景

    2020-11-12 08:38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