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媒体代表进校园“零距离”感受高新教育 高新区学校“有温度有品质”赢得喝彩
学校好不好,群众说了算。12月3日,西安高新区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市民代表及媒体代表50余人走进西安高新区第十六小学、西安高新区第四完全中学,“零距离”感受高新教育,切身体验“名校+”工程取得的新进展。通过实地考察,两所学校的师资水平、教学设施等“软硬件”配置,均获得代表们的一致点赞。
高新十六小:培育创新能力追求个性发展
500多平方米的图书馆,200米环形跑道,陶艺教室、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语音教室、心理咨询室、下沉式广场等校园设施一应俱全……走进高新十六小,这里厚重的文化气息和“颜值”超高的校园环境,都让代表们眼前一亮。
作为西安高新第五小学“名校+”教育联合体分校,高新十六小占地42.1亩,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于2020年9月1日正式开学。学校按照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所有教室都配备高标准的新风除霾系统,为学生提供安静、安心的学习环境。
“每一个孩子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我们在校园设计上优先考虑了防霾治霾问题,旨在让孩子和家长都感受到细节处的温暖和关爱。”高新五小“名校+”教育联合体校长郭根宝表示。
迈入教学区长廊,众多陶艺作品展现在大家眼前。据介绍,这些陶艺作品都由高新十六小学生创作,其中有陕西八大怪与陕西农村“流水席”结合的泥人群像、将凤翔泥塑融入校园吉祥物设计的《瞪羚娃娃》、三彩系列《七彩面花》等多件作品,引得代表委员们赞叹不已,频频拍照留念。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育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为每一名学生搭建成长舞台。”郭根宝表示,学校一直将陶艺定位为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独创性地将少儿陶艺教学与陕西本土文化特色相融合,开展了一系列课程实践开发,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特色之一。
此外,为推进“名校+”工程落地落实,高新十六小与高新五小的教师实行一体化管理机制,采取统一教学、统一进度、统一评价、统一教研的方式,引导激励教师在相互学习借鉴中提升自身专业发展,真正实现“名校”与“+校”的深度融合。
“高新十六小办得太好了!”参观过程中,代表们不时发出感叹,西安高新区切实把“办好家门口的教育”的口号落到实处,给生活在高新区的市民群众给予了无限信心和期许。
第四完全中学:特色德育课程让学生成长更多样
书法、国学、绘画……走进高新区第四完全中学,“活起来”的德育课程,无处不在的美育活动,多样的学生们成长方式,都让代表们直呼“大开眼界”。
据介绍,高新区第四完全中学构建“博雅”特色校园文化,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社会使命感的综合性人才。“我们视教育的过程为每一个生命焕发价值的过程,把学校当做孩子们播种理想、追逐梦想的‘实验田’,让学生站在‘C位’,奠基精彩人生,成就最好的自己。”高新区第四完全中学校长董彩凤说。
代表们在参观中了解到,经过实践探索,高新区第四完全中学已整合开发出了一系列特色课程,包括学科拓展延伸类、体育与健康类、艺术类等。
为突出育人为先理念,学校还积极开展各类活动,“读书节”系列活动让师生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我与国旗合张影”“手绘中学地图”“我为自己画幅像”等特色作业展示活动丰富了作业形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夯实了知识。
此外,武术、足球、健身操等体育课程,也成为高新区第四完全中学的一大课程特色。
时至课间时分,室内风雨操场内传来阵阵口号声和拍手声,代表们走近后发现,原来是学生们正在跳操。与传统广播体操不同,这里校本操的音乐和动作都结合了当下流行元素,动作活泼多变,还带有说唱元素,节奏感很强。新潮的跳操方式,也让学生们的运动热情大为高涨。
“现今,特色校本课程已成为同学们心中最喜欢的课程。”董彩凤介绍,每位同学都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一技之长,也收获了一份难忘的成长经历。
近年来,西安高新区大力推进教育优质发展,2020年共投入135亿元新建学校50所、改造提升学校87所。截至2020年9月,高新区学校总数287所,全区共有在校学生12.7万余名,教职员工1.1万余人,迈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在新建学校高位启航的同时,高新区还通过实施“1346计划”,逐步实现区域教育基础改善、资源均衡和品质提升,为西安市教育强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据介绍,下一步,西安高新区将在高位均衡发展的基础上继续乘风破浪,努力办好“有温度有品质”的高新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出彩人生奠基。
(高新融媒记者 于秋瑾)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