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街道:民俗古镇育新风 精神文明结硕果
长安区五台街道传承民俗文化弘扬传统美德,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位于中国佛教圣地之一的终南山南五台脚下,距西安市中心30公里,面积162.9平方公里,下辖17个行政村、8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万。
近年来,五台街办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围绕 “打造民俗文化名镇、建设富裕文明新村”目标,以建设关中民俗古镇为切入点,通过传承民俗文化发展旅游产业、弘扬传统美德推进乡风文明、改善人居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等举措,打造文明五台新形象,各项工作呈现出重点突出、亮点鲜明的发展态势。先后获得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等12项荣誉,涌现出一批在全市、全省叫得响的先进典型,为五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保证。
一、主要做法
五台街办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把优秀民俗文化与时代文明有机结合,准确把握乡风文明的内涵,培育出有群众基础和时代特色的共同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文明风尚,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科学规划,保护发展孕育现代文明的优秀传统民俗文化。
五台街办积极挖掘五台地区历史优秀民俗传统文化资源,明确了依托区内名山(佛教圣地南五台山)、名院(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名镇(五台古镇)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区、产业聚集区的发展思路。通过科学规划,坚持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初步构建起了传统民俗文化保护开发体系。
一是以古庙宇、古建筑为载体对佛教历史文化进行保护开发。
南五台是佛教圣地之一,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内有清凉、文殊、现身、灵应、观音五峰,有弥陀寺、圣寿寺、西林寺等寺庙50多处,历来是佛教信徒心中的圣地和游客向往的胜境。五台街办积极联系市旅游局,对景区的古寺庙、古建筑进行了修葺,完成古建筑保护36处,硬化、美化了景区门前道路,使古老的佛教景区重新焕发了生机,提升了档次。
二是以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为依托对传统民俗艺术进行挖掘保护。
五台街办充分发挥地域、历史人文资源优势,成功引进了全国首家大型民俗文化遗产抢救、保护项目——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该院自2002年7月开工建设以来,总投资6.0733亿元人民币、占地571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博物院现共征藏民俗瑰宝约33600件,以及4000多件周秦汉唐以至明清时期陕西关中民间的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交通工具等。迁建和恢复重建的关中古民居更是恢弘壮观、错落有致、别具品味,形成了一道靓丽的民俗文化风景线。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建设,不仅填补了民间文化文物馆藏的空白,而且开创了民间文化研究的新领域,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誉,每年吸引国内外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三是以现存关中民俗文化遗迹为基础打造民俗文化名镇。
依托南五台森林公园、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等资源优势,五台街道近年来先后筹资7000万元,打造民俗古镇项目。五台民俗古镇的建设是通过对沿街门店和民居的民俗化改造,体现关中古村落特征,营造淳朴的关中文化气息,开发以关中民俗文化为背景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最终建成以“关中村落文化游”、“关中民居体验游”为主要项目的特色旅游基地。目前,五台民俗古镇民俗化改造已全面完成,共改造沿街商铺215户、510间,安装仿古浮雕2600件,配套安装风格、色调统一的门窗500余套;修建了全长1075米、宽12米的旅游专线道路;设置构思精巧、古色古香的精美小品铜像13处;修建仿古牌楼16座。通过改造,形成了一个色调统一、风格古朴、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郁的关中民俗古镇。
(二)继承创新,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文明新风尚。
五台街办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尊重农村优秀民俗文化传统,不断丰富内涵。坚持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和谐家园”活动为抓手,着力纠正农民群众在生活中存在的陋习,不仅提升了农民的文明素质,而且营造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的社会氛围,塑造了农村新面貌。
一是利用传统文化,丰富村民自治制度。
为解决许多“行政不好管、法律管不好”的农村矛盾,在继承传统好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各村实际,建立村规民约评议会制度,用传统乡规民约的办法、用道德的力量来解决,收到了良好效果,促进了农村和谐。目前,街道17个村都建立了村规民约评议会,在调解矛盾、和睦邻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利用传统文化,加强农村道德养成教育。
为解决农村生产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人们道德观念淡漠和家庭不和睦、邻里闹隔阂等问题,在街道开展了精神文明建设“五十佳”(好媳妇、好婆婆、好孝子、和谐农家、文明新村)评选活动。始终坚持把最能体现传统美德的“仁爱慈善、诚实守信、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等内容作为评选的重要标准,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大家踊跃参与,评选出了“陕西省十大孝子”候选人赵社教、“西安市十大道德模范”杨远华等典型。按照传统方式给他们披红戴花、举办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并在媒体上广为宣传,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乡村文明建设。
(三)丰富载体,建设体现关中农村特色的精神家园。
建设农民精神家园是提升农民素质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巩固提高新农村建设成就的根本保证。五台街办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资源,实施“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村工程,解决了农民“没什么玩”问题;丰富“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建设了一批体现农村特色的精神文化家园,解决了农民“有地方玩” 问题 。
一是建设“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村,不断满足农民文化需求。
借鉴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村一品”特色经济经验,根据传统民俗文化特色,在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发挥农民群众在创建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村中的主体作用,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民俗、红色、曲艺等“一村一品”文化村。组建特色文化组织,建立健全农村特色文化活动室、文化健身广场,开展业余秦腔大赛等文化活动,使广大农民群众自娱自乐、自我提高。目前,已建成文化健身广场15个,安装健身器材300余(件)套;村级文化室10个,藏书2万余册;组建各种自乐班、锣鼓队、老年秧歌队、歌舞队等22支文艺队伍,文体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二是大力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春节前夕邀请书法家为群众免费写春联,让群众把浓浓的年味带回家;元宵举办五台古镇元宵节,猜灯谜、跳秧歌、舞狮子、唱大戏,让传统的民俗文化融入元宵的热闹之中;在清明节,开展“文明祭扫”活动,引导村民文明祭奠;农历6月1日,举办圆光寺传统庙会,吸引佛教信徒前来朝圣,大批游客前来参观。五台街办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历史优秀民俗文化进行科学考评,筹备举办传统民俗文化艺术节。
三是举办技能培训和诚信教育,培育新型农民。
随着五台民俗古镇建设的不断发展,旅游休闲、餐饮服务、商贸流通等第三产业迅速兴起,截止2010年底,五台街道从事民俗特色物品店61家、特色餐饮55家、特色农产品销售25家、农家乐118家。为了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市场秩序,街办免费为经营户、营业员举办了8次培训班,传授营销礼仪、诚信服务等方面知识,举办农家乐经营职业技能测试,引导经营户树立诚信经营理念,提升社会公德意识,打造文明餐饮行业。倡导沿街商铺、农家乐经营户文明经商、诚信经营、礼貌待客,完善诚信服务体系、塑造良好的经营者形象。
二、主要成效
五台街办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既坚持一手抓 “硬件”,提供活动载体和实体保障,又坚持一手抓 “软件”,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文明素质,有力地推动了五台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经济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在精神文明建设强有力的支撑下,五台街办经济建设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截止2010年末,全街道生产总值由2007年的9660万元增长到3.12亿元,年均增长达31%;农业生产总值由2007年的1571万元增长到2337万元,年均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由2007年的7750万元增长到3.65亿元,年均增长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7年的5720万元增长到1.1亿元,年均增长35%。四年来,全街道共引资2.21亿元,财政收入由2007年的120万元增长到了2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3914元增长到7482元,净增3568元。
二是环境面貌得到显著改善。
五台街办以西安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以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为重点,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脏、乱、差”问题,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大行动,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显著改善,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建设整洁优美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五台街办先后获得市级环境优美乡镇、省级环境优美乡镇荣誉称号。
三是社会风气持续好转。
五台街办从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入手,努力把优秀民俗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注重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典型带动作用,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活动中看到了乡村的可喜变化,学习了典型的感人事迹,得到了教育和激励。如今,维护环境卫生,成了大家的共识。孝亲孝老模范,成为村民争相学习的对象。民风、社风持续向好,农村整体文明程度提升显著。
三、几点思考
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五台街办找准切入点、看清落脚点、突出抓重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形成了新鲜经验。
一是找准切入点是做好农村精神文明工作的突破口。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的地域、甚至相邻的村子都就有不同的特点,各有各的实际,各有各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抓农村精神文明工作时,在搞好全局安排的同时,不能搞“一刀切”,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找准切入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在实践中找准了把五台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的切入点,把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向上的道德约束融入到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中,使村民们便于理解、容易接受,收到了很好效果。
二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是做好农村精神文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马克思指出“人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 。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是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倍受群众关注和期待。因此,做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必须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重要目标。五台街办在推进五台古镇建设初期,由于宣传工作没有到位,导致部分群众不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街办改变宣传引导方法,做深入细致的动员工作,得到了群众理解和支持。现在位于古留村的名俗文化步行街,已初步改造完成。步行街古风古韵,健身、娱乐设施完善,被人们誉为健身街、娱乐街、幸福街。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心里装着群众,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就会受到群众的欢迎与支持,就会推动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三是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素质是做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关键。
实践证明,群众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力量源泉,切实做好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是紧紧依靠群众。五台街办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提高农民群众综合素质这个核心,科学规划,设计载体,明确责任,抓好落实。通过举办农家乐技能培训,开展农村远程教育等形式,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通过乡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现代文明礼仪培训,抓农民道德养成;通过典型塑造、榜样带动,推动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不断加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力度,为五台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证。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