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文化馆怎样坚守阵地?——蔡家坡文化馆的启示(2)
因势利导扬长补短发挥功效
蔡家坡文化馆的8名工作人员中,4位能书善画,并在全县乃至省内小有名气。根据这一特长,馆长赵双科、副馆长王宇、书画部主任王永强和办公室主任何文亮,着力加强自身业务能力的培养,多方交流、认真创作,形成了蔡家坡地区颇有影响的书画团体,以此带动群众书画培训。
以往文化馆的创作是比较松散的,业务人员水平的提高取决于自己的爱好。赵双科认为作为一个基层文化干部,创作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儿,而是一项事业,只有自己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才有带动地域文化发展的能力。蔡家坡文化馆对业务人员制订了创作计划,经常组织作品交流和研讨,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同时也创作出一大批高质量的作品。
由于文化氛围浓厚,文化馆的辐射力大大增强,不但成了县区的文化交流窗口,更让许多全国的同行慕名而来。附近群众要求来文化馆接受培训的越来越多。今年一年,仅儿童书画班就培训学员300多人。由于报名人数太多,文化馆的双休日分上下午分别培训,让以往大家认为很清闲的文化馆干部,忙得不可开交。
美术上的优势让蔡家坡文化馆门庭若市,但对于基层群众文化的指导和普及还要加强。为此,文化馆到处挖掘人才,引进了专职音乐干部,让群众文化的辅导和推广遍地开花。“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很迫切,作为文化馆,除了资金之外最需要的就是人才。”人才的引进让赵双科找到了凝聚群众文化的向心力。广场舞、大秧歌,各种各样的培训需求络绎不绝,各式各样的民间演出纷纷向文化馆求援。除了每年组织十几场大型文化演出,下属各文化站139支业余演出团体天天活动不断。在暑期的40多天里,文化馆的干部们天天晚上都要分赴各村镇社区,用相机记录群众文化活动的盛况。“每次一有新的广场舞流行,我们就会接到电话,希望能派干部去村上给大家教。”赵双科说。光是今年暑期,文化馆就安排了很多次驻村的教学活动,深得村民喜爱。“群众的积极性太高了,现在要求教舞的得排队等安排。”
树立旗帜结合发展选出项目
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是前沿阵地,在宝鸡创建公共文化示范区的工作中,蔡家坡文化馆不遗余力。陕西省艺术馆原副馆长许爱玲来视察的时候,一进大门就被强烈的艺术气息所感动。在详细查阅了馆内文化活动的完备资料之后,她感慨地说:“跑了全省的文化馆,蔡家坡文化馆像个文化馆!”
文化馆积累的宝贵资料怎样成为推动群众文化的动力?蔡家坡文化馆编辑了《陕西宝鸡岐山蔡家坡文化馆免费开放文艺创作系列丛书》,按照艺术门类分成美术、文学、摄影、篆刻等部分,正在陆续出版。在馆内辖区树起了群众文艺创作的一面旗帜。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也是文化馆的一个重要职能。2006年成立的岐山县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普查整理出11个大类,5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岐山空心挂面制作技艺”“岐山王氏皮影制作技艺”“岐山农家醋制作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在遴选重点非遗项目的时候,赵双科有一个想法。岐山这么多的民俗传统,扶持哪一项是需要综合考量的,既要能够代表本地的特色,又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说,申报了非遗的项目,绝不能只是一个束之高阁的文化标签,而要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资源。
蔡家坡文化馆把岐山流传千年的古法酿醋工艺作为非遗项目申报,跑遍乡野搜集民间酿造的传统方法,并加以整理,与县上制醋的企业合作,进行古法制醋的工艺研究,为县域企业的发展提供学术上的支持。按照这个思路,他们同时整理出岐山挂面和皮影的传统工艺,与制醋一起,准备申报国家级非遗示范基地。
群众文化重在引领,依靠文化馆的资源引领当下的群众文化发展是蔡家坡文化馆的做法,坚守住基层群众文化的阵地,也就坚守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