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在地域独特性上挖掘创作的富矿

2013-03-20 10:29  宝鸡日报  字号:T|T

王若冰:诗人、秦岭文化专家,天水日报社副总编、天水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会员、甘肃文学院特邀评论家。曾跋涉1600公里对秦岭文化进行深入考察,作品《走进大秦岭》入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随后创作《寻找大帝秦国》《渭河传》,合称“秦岭三部曲”。

诗人王若冰几年前不经意间的一次创作突围,让神秘的大秦岭穿越历史云烟,宏大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秦岭成就了王若冰,寻着一路大写而下的渭河和秦人东进的足迹,作家跨越陇山的阻隔,走进并融入大关天文化区。

王若冰是一名资深媒体工作者和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成绩不俗,曾屡在各种官方和民间大赛中获奖。然而他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诗歌的承载量必定有限,我的创作之路在哪里?”进入新世纪后,他常常思索着这一命题,并为之苦恼——2004年春夏之交,他终于开始了文学突围。背着行囊,拿起相机,朝着眼前的秦岭走去……他成功了,长篇文化散文《走进大秦岭》被多家出版社抢着出版,随后担纲主要撰稿的八集电视专题片《大秦岭》更让他声名鹊起。“开始走时,我没想那么多。但当我真正走入,秦岭深厚的历史、多彩的风俗风貌让我深深沉醉,随着行走,‘秦岭文化’这个概念也愈加清晰!”在关天经济区文学座谈会间隙,王若冰透过窗口深情地望着南山说,《大秦岭》热播后,好多人包括媒体采访时问我,“当前关于行走散文汗牛充栋,为什么行走秦岭能引起这么大的响动呢?”我也在反思,是文化!

《大秦岭》的创作及成功,为王若冰豁然推开一扇大窗,他站在大关天的平台,审视历史文化,创作的思路由秦岭到秦人再到渭河,揭示秦人在天水和宝鸡早期活动踪迹的作品《寻找大帝秦国》和追寻挖掘渭河文化的《渭河传》两部作品,也随之横空出世。

王若冰谦虚地说,他的创作只是作了些浅薄的尝试,秦岭、渭河流域文化源远流长,不要因小陇山的阻隔而分“陕军”“陇军”。在关天经济区这个大范畴下,我们关天作家有非常多的素材待挖掘,关天地区同源下的独特的自然风貌、风俗民情、人文历史是我们作家创作的富矿。“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国人备受鼓舞。其实他的作品大多是以他的故乡高密为主。”王若冰说,目前我们的创作存在着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问题,文学创作必须要有根据地,作品是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长出来的庄稼,像路遥写陕北、陈忠实写白鹿原、贾平凹写家乡商州一样,我们的作家必须把足下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吃透、表达够,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思路,作品也才能大气、厚重、独特。

秦岭、渭河、秦人,“我已在这座富矿中迷失了!”王若冰笑着说。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关天文学有力量

    2013-03-19 11:36阅读

    西安市通报30多家扬尘及冒黑烟施工工地及单位

    2013-03-17 16:19阅读

    大荔夫妇创办私人民俗博物馆

    2013-03-13 10:02阅读

    楼市“她时代” 话说单身女性买房

    2013-03-08 21:10阅读

    “光盘”行动中餐馆何不以奖代罚?

    2013-03-05 12:20阅读

    陕西走特色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美丽陕西正起航

    2013-03-01 23:58阅读

    西安市开展环境治理一号工程 治污减霾还百姓碧水蓝天

    2013-02-25 11:15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