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岐山故郡镇西塬村城门楼里的故事

2013-03-22 11:35  宝鸡日报  字号:T|T

民国年间,一个月黑风高夜。附龙村城门楼外传来一阵窸窣,楼上的哨兵被惊醒,“不好!土匪来了。”一声惊呼,哨兵忙敲响了手边的铜锣。没几响,熟睡中的村民被惊醒,村子里的男人抄起家伙奔向了城楼……一时间,乱石砸下,不少土匪头破血流。带头的匪人看到这般景象,一股邪气冲上脑门,匪人躲过乱石硬闯至城门前,抽出红缨大刀朝着大门一顿狂砍,村民们用长矛死死防守……经过一夜恶战,土匪败走,城门楼外留下一地狼藉,而城门上也留下了一块半圆形的缺口……时光流逝,抵御侵略的日子早已远去,但这段故事仍在岐山县故郡镇西塬村的老人们口中流传。

灰门楼藏田间

西塬村,原名附龙村。

岐山县城向东4公里,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沟壑在故郡镇蜿蜒而过,因其外形似一条巨龙,附近的村民便把这个沟称为“龙尾沟”。西塬村因坐落在龙尾沟的西侧又得名“附龙村”。龙尾沟东南方,北塬村叫做“望龙村”。

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像西塬村这样的城门楼在岐山地区并不多见。当得知记者要前去踏访城门楼的消息时,原周原博物馆高级工程师贺世民拿出一张薄纸,上面记满了他这些年探访城门楼的见闻,他感慨道,“这是岐山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城门楼,村民们对它有感情,我也是。”

临近村庄,一座古朴、斑驳的城门楼映入眼帘。高约10米、宽约8米、砖木结构的城门楼矗立在村子南边,略呈正方形的楼底墩全部用40厘米长的青石条铺垫。门洞之上有一块长方形的凹进处,据村民讲,这里原有“附龙村”三个大字。而此时,它早已模糊不清。

两边郁郁葱葱的庄稼与城门楼的灰黄形成了强烈反差。“这就是我放不下的城门楼。”贺世民的眼神里透出了些许心酸。他指了指城门楼上那一道道龟裂的裂痕,其最宽处已达7厘米,“这东西会要了它的命!”

小门楼大功劳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是村里老人熟背的词。

相传西塬村是明代驻兵的地方。村子北部毗邻官道,交通便利,其地势居高,又易守难攻,故为兵家必争之地。元末群雄并起,朱元璋为巩固政权,采用了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治国方针,其中“高筑墙”即指在军事要点建设起防御性的城墙,同时推行军民屯田,这对于巩固政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筑墙”一直延续到了明初。

历史的车轮碾碎了往昔的荣光。如今,只剩这座城门楼在静守一方。“过去的村子是由城墙围起来的,我们都在城内住。”84岁的村民刘钰边说边比画起来,他清楚地记得,在城墙上跑圈是儿时常玩的游戏。

城门楼上的房子又叫“哨房”,这里住着村里的哨兵。民国时,匪患猖獗,富足的村庄基本都没逃过土匪的袭扰。哨兵就成了村里人的“千里眼”“顺风耳”,为大伙放风把哨。夜深时,哨兵就会拿一把60厘米长、20厘米宽的铁锁将拇指粗的链条锁住,再架起门闩,确保安全。听到刘钰老人的闲谈,村里越来越多的人聚了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炸”开了锅——“哨房里东边的土炕还在!”“大门上的缺口不是土匪砍的吗?”“‘哑巴叔’解放后还住在里面。”

……

老门楼不多了

聊起西塬村的过往,村民们满是热情,他们一直以脚下的土地为骄傲。“我走过不少地方,像我们村这种规模的城门楼不多见了。”从外地回乡探亲的刘禄科感慨。他说,听村里的老人讲这城门楼是明初的建筑,当时还有城墙。传说是明代官兵同村民一起建筑的,这与流传的“汉冢唐塔朱打圈”民间俗语相一致,“打圈”即为筑墙。

村民对城门楼的一些说法,贺世民给予了肯定。他告诉记者,几年前,他在城门楼顶部的一条横梁上,见到过“洪武三年承建”字样。现因楼面部分坍塌,我们无法进入楼顶一探究竟。但若按此时间计算,此城门楼至少有643年历史。“明初的留到现在不容易!”

我们绕至城门楼的东侧,贺世民拍了拍厚厚的夯土说,“这就是城墙的遗存。”从宽约7米的城墙规模上,可以想见当年这里的恢弘气势。

围着城门楼打转,那厚重的黄土仿佛在述说着历史,而两扇硕大的榆木、槐木混合制成的大门也饱经沧桑,只有一对青石的门墩隐隐透出一丝贵气。拂去泥尘,精雕细琢的花纹显现,而两头石狮也早已觅不见踪影,只留下石墩上的仙鹤、奔鹿、梅花、荷花等图案。

城门楼倒不得

挡住土匪侵扰的防护墙,避风挡雨的歇脚处,供孩子玩耍的乐园……西塬人对这城门楼有着道不尽的感情。这些,78岁的徐芳老人都亲身经历过。“我没啥文化,但我知道这城门楼倒不得。”徐芳指着楼体处最宽的两条裂缝说,“那分别是1976年和2008年的地震造成的,现在就怕雨天,这门楼经不起折腾了。”

村民们之所以焦虑,是因为在不远的益店镇郑家村曾有一座与西塬村相似的城门楼,由于自然原因,几年前已完全倒塌。看着本村“伤痕”累累的城门楼,大家怕它会重蹈覆辙。

对于城门楼的现状,村民们在表示担忧的同时,也道出了原因。“我们有心无力!”西塬村村委会主任王锁怀说,村上一直想修缮城门楼,但苦于资金、物力及专业知识有限,所以未敢“下手”。大家希望相关部门能对城门楼进行专业保护,村民们会给予人力方面的支持,让这座历史建筑得到较好的保护。

采访结束时,徐芳老人迎上来有些哽咽地说道,“我在这城门楼下长大,它要是塌了,我……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给予一些支持和帮助,重新修缮一下,让它能留下来。”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西安拟对三环内区域城市道路及机动车实行分类限速

    2013-03-21 20:43阅读

    在现代文化结合上彰显正能量

    2013-03-20 10:47阅读

    西安市通报30多家扬尘及冒黑烟施工工地及单位

    2013-03-17 16:19阅读

    持续污染天 防护需当先

    2013-03-12 09:34阅读

    警惕非法集资 快速致富骗人伎俩

    2013-03-07 10:34阅读

    西安市少先队组织集中开展“我身边的雷锋”主题队会活动

    2013-03-04 09:32阅读

    宝鸡书画市场“为啥不温不火?”

    2013-03-02 09:51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