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陕西好人榜”出炉 西安三人入选(2)
见义勇为类(1人)
郝瑞强,男,1986年出生,原府谷县南梁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职工。2009年12月17日上班路途中发现一名小偷正在对一位妇女行窃,他立即冲上去两手抓住小偷,准备将其制服后送往公安机关。穷凶极恶的小偷竟抽出腰间的匕首,接连两刀捅在他的左大腿和右小腿上,可是他毫不退缩,依然紧紧抓住歹徒不放,歹徒再次挥刀刺向他的左腋下,致他三处神经被割断,身负重伤,经多方全力救治,虽然已脱离生命危险,却留下了终身残疾。(榆林市文明办推荐)
诚实守信类(1人)
李淑兰,女,1963年出生,碑林区草场坡餐馆个体经营户。2014年5月的一天,她在打扫卫生时发现一位顾客把包落在了餐馆里,在寻找此就餐者无果的情况下,便为客人收存起来,妥善保管。本以为失主很快就会过来拿包,结果一等就是半个多月。因担心失主着急,她每天把包背在身边,还是没有等到失主。她求助亲戚,并一起打开提包,发现包里有一台笔记本电脑、一个ipad和许多贵重物品,在家人、电脑专家帮助下开启电脑,在上面找到了失主的邮箱,历经大半个月,总算联系到了失主,并将所有物品完整地交回到了失主手里。作为一个平凡的群众,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诚实守信,拾金不昧,做一个好人是幸福的。(西安市文明办推荐)
敬业奉献类(6人)
张少平,男,1980年出生,中共党员,西安市周至县公安局富仁派出所副所长。200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他扎根农村基层派出所十一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用行动践行着“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铮铮誓言。2011年4月9日,因为纠纷起冲突,周至县终南镇大庄寨村一村民手持汽油和打火机进入村部会议室称要点燃。张少平在歹徒点燃汽油的关键时刻,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以血肉之躯保护了20多名村民的生命安全,成功化解了一起恶性事故,自己却被汽油引起的大火烧成重伤,经诊断,他全身12%烧伤,面部深二度烧伤,双手和双踝浅三度烧伤。他先后被授予“周至卫士”、“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西安市“十大平安卫士”、“西安市十大道德模范”、“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等荣誉称号;荣立“个人一等功”一次;2013年荣获西安市“十大道德模范”提名奖。(西安市文明办推荐)
周红亮,男,1976年出生,中共党员,宝鸡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秦岭输电运维班班长。他们班主要负责宝鸡地区19条35-110千伏输电线路的日常运维工作,其中90%的线路都位于秦岭深处。作为一名普通的巡线工,工作18年来,他始终把电网的安全运行和千家万户的光明作为自己的使命,翻山越岭和根根银线日夜相伴,他巡线穿坏过30余双胶鞋,磨破过20套工作服,他爬过山的高度,相当于200座珠穆朗玛峰。在他的带领下,我国最早的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从未出现过断电停运现象;全长500公里的电力线路,保证了凤县、汉中等地区150多万人的稳定供电;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带负荷融冰技术保证了秦岭重冰区40多年无事故。2012年至2014年,中央电视台连续三年报道了周红亮和他们班“坚守大山、巡线保电”的先进事迹。他所在的班组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宝鸡市文明办推荐)
李勇,男,1986年出生,商洛市洛南县上寺店乡卫生院医生。2007年,他通过农村振兴计划招考,被分配到距洛南县城60公里的上寺店乡卫生院工作,在大秦岭深处,手机没有信号,仅有的一趟班车是每天通往外界的唯一工具。卫生院共有3名医务人员,他在这里身兼数职,既是医生,又是护士,还是合疗专干、药房调剂师,这里的工作不分上下班,病人随到随治。对无钱看病患者他经常垫付医药费,对无人陪护的病人他经常整夜陪护,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信任和爱戴,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大山深处健康守护人”。6年间,他背着药箱行走在“十八盘”的沟沟岔岔、梁梁垴垴,累计行程1万余公里,出诊400余次,诊治群众700余人次,把真情洒在了深山,在这里谱写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篇。平日由于工作忙,几个月才回家一次。长时间的聚少离多,孩子对他很陌生,当他高兴地伸手去抱1岁多的女儿时,女儿却躲到了妻子的身后,怯生生地看着他,这让李勇难过极了。但他没有动摇,仍坚持在基层,为边远山区卫生工作、百姓的健康平安,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商洛市文明办推荐)
赵红燕,女,1982年出生,中航工业西安飞机自动控制研究所工人。她虽是自控所电子工程部的一名工人,但却是单位里响当当的“金牌能手”。2003年,赵红燕进入中航工业自控所成为了一名电子装配工,只要是她干的活,都是检验员眼中的“信得过产品”。“对待产品要用心去做,要将飞行员看作自己的亲人,他们在天上的安危是我最挂念的事。”这是赵红燕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的座右铭。“没有学历,但不能放松学习。”这朴素的话语,诠释着她孜孜求索的精神。她先后自学了焊接工艺、标准化、元器件特性等多种专业知识。工作11年间记下的8本工作笔记,见证着她从一个技校毕业生,成长为世界大赛亚军的艰辛历程。她用智慧和一双巧手,装配着祖国飞机的“大脑”。作为部门骨干,她肩负着多项重点任务,承担新品生产20多项,每天朝七晚九,女儿几个月大,就被她狠心送回了老家,经常是半年都见不上一面。2014年3月23日,作为中国赛区的冠军,赵红燕只身一人赴美国参加第二届“IPC手工焊接世界冠军赛”,凭借其过硬的技术与心理素质,从来自全球的12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亚军,为陕西省、为中国赢得了荣誉。(省国防科工办推荐)
刘玲,女,1987年出生,中共党员,西安铁路局安康工务段巴山工务车间助理工程师。她硕士毕业后,主动要求到位于秦巴山区腹地的生产第一线工作。她所在的巴山工务车间,担负着襄渝铁路81公里线路、78座桥梁、65座隧道的养护维修任务。那里集中了襄渝线上桥梁最高、隧道最长、曲线半径最小、海拔最高、坡度最大、生活条件最差的“六大之最”。她来到巴山后,被受人瞩目的“巴山精神”感召,主动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多次到现场走区间、探隧道测数据、画图纸做设计,研制出隧道渗水导流器,有效解决了单侧沟隧道边墙渗水难题。带领40余名大学生,进行“安全风险技术方案设计”和安全技术难题攻关。截至目前,“刘玲工作室”共完成施工方案设计100余项,通过技术评审70项,其中8项投入运用到了实际工作中,30项纳入施工计划,被授予陕西省职工创新工作室称号。她义务担任“巴山精神”讲解员,先后接待86批次3200人,累计345小时的讲解任务,被称为”巴山最美讲解员“。2013年春节,她坚守在工作岗位放弃回家过年,守护铁路运输安全的故事,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以《大巴山深处的探望》为题播出。先后被陕西省文明办、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青联评为2013年“‘中国梦·青年志’——我们身边的陕西好青年”(提名奖),荣获第十三届“陕西青年五四奖章”、全路最美青工、全路青年岗位能手、第十三届“铁路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西安铁路局推荐)
李文强,男,1967年出生,铜川市耀州区石柱镇光明村村医。他患有先天性大骨节病,身高只有1.5米,但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自小看着偏远山区因缺医少药,多少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他便暗下决心要当一名医生。1995年从耀州区卫校毕业后就回到老家开办了光明村卫生室,从那天起就担负起全村200余户、近800人的医疗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担。凭着对卫生事业的挚爱,他16年如一日,不避风雨雪霜,不畏酷暑严寒,不管白天黑夜,时刻听候着病人的召唤,骑着改装的摩托车,拄着拐杖,奔波在山村的沟沟坎坎,创造了年诊治1200人次、出诊上门服务达30%的记录,他虽家境贫困,却累计为乡亲减免了近10多万元的医药费。他常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品和名声比金钱更贵重,咱是医生,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比金钱更贵重,家乡的田园养活了咱,村上的乡党帮扶过咱,咱不能忘恩负义亏待了他们。”为村民就医方便,他把20年前收养的女儿,也培养成了护士,和他一同为乡亲们服务。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医者仁心、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先后被评为铜川市卫生系统“群众满意的健康卫士”,耀州区“最美乡村医生”、劳动模范。(铜川市文明办推荐)
孝老爱亲类(2人)
王涛,男,1969年出生,中共党员,渭南市白水县中心敬老院院长。他把对党的忠诚和对院民的热爱融于实际工作中,把全部的热情、激情投入到敬老院的管理中。他为了迅速改变硬件设施基本齐全而软件设施空白的局面,先后出外考察学习,借鉴兄弟县市先进经验,建立了院民守则、护理职责、财务、食堂卫生等各项管理制度。他每年都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护工的专业护理知识和服务技能,上门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动员五保老人入住。经过努力,不到一年时间就新增200余人入住敬老院。他又多方面筹集资金,为敬老院添置了衣柜、沙发、电扇等家具和摇摆器、健身球等简易的健身娱乐设施。他坚持和老人拉家常,排解老人心中的疙瘩,树立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树立以院为家的思想。他把自己当作每一位老人的儿子,6年来,有9位老人故去,他都亲自送老人走完最后一程路。用自己的爱心、善心传递着对五保老人的关怀,用自己身先士卒、鞠躬尽瘁的精神谱写了一曲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赞歌。(渭南市文明办推荐)
刘世聪,女,1978年出生,安康市岚皋县城关镇新城社区个体工商户。2007年丈夫因车祸致高位截瘫,时年29岁的她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击垮,担起了支撑这个家的重任。七年如一日,给丈夫护理、按摩、煎药,并自学针灸理疗。丈夫吃喝在床,她一口一口喂,大小便失禁,她勤洗勤换,弱小的身体每天背起160多斤重的丈夫上下楼往返至少三趟,鼓励和帮助丈夫做康复训练。执着的她,没有相信医生的“预言”——像丈夫这样的病人顶多能活一两年。如今的丈夫在他精心的护理下已经能用助行器走路,部分生活能自理,截瘫病专家看过病例后,大为惊叹,说她丈夫能恢复到现在这样,真是奇迹。在照顾丈夫的同时,她还操心打理家里的唯一经济来源——鞋店,还清了因丈夫治病而欠下的20多万元治疗费。她的爱心和热情,不只是表现在无微不至的照顾好丈夫方面,十几年来,她家先后住过六个因父母在外打工无人照顾的学生,她主动承担了照顾他们的重任。其中有四个是侄子侄女,还有两个只是熟人的孩子,家长们提出要付生活费都被她拒绝了。刘世聪还负责乡下一个聋哑姐姐的日常生活物资,每次都按时购置送回家,逢年过节都把姐姐接到县城,陪她逛街买衣服、生活用品。刘世聪默默无闻地坚守,独自支撑着这个残疾人家庭,受的苦、累和委屈,常人无法感知,对这一切她都无怨无悔。(安康市文明办推荐)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