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深化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再增长
当今时代,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国际化大都市和美丽西安建设征程中,西安市各级政府、有关单位也在综合施策、应对挑战,增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合力,全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根据统计,2014年我市共征集文化产业重点建设项目30个,总投资近18亿元。西安市文广新局还与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共同命名了第二批西安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基地示范园区2个、示范单位32家。今年,我市将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管理水平,推动整个产业提质增效。
转型升级
培育更多规模以上文化企业
近年来,西安市文广新局大力加强我市文化产业项目的推广宣传,不断扩大招商平台。2014年我市组队参加了第三届苏州文创博览会,圆满完成第七届西部文博会的布展参展工作,还推荐我市3家单位申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据统计,2014年我市新增文化企业达510家。
2015年,我市力争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管理水平,推动整个产业提质增效,继续保持活力、积极作为,为全市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一是继续积极推动文化与金融融合,探索建立政府、企业、金融机构文化合作会商机制。发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投资拉动作用,为规模以上文化单位提供重点帮助和扶持,为我市培育更多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二是重点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继续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全面加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创新驱动,力争我市有更多文化产业门类进入《西部鼓励类产业目录》。三是依托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等业态的深度融合,推动我市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四是抓住用好国家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参与制定我市文化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增强产业发展的开放度和外向度,争取国家层面的项目、资金倾斜。五是组织力量深入研究公众文化消费习惯,制定刺激文化消费的具体办法,多措并举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增长。
体制改革
更多文化成果“走出去”
西安市的文化体制改革也在全面深入推进,为全市的文化作品创作提供了持续动力。2014年,我市指导完成了大型童话剧《公主的头花》,大型豫剧现代剧《儿牵娘心》,大型豫剧传统剧《陈三两》,秦腔音乐剧《七彩哈达》,大型秦腔传统剧《集云山》《庶民情缘》,秦腔现代戏《山路弯弯》《兴旺渠风波》,大型话剧《明天》《穿越》《我用生命守护你》等多部大戏的创作、演出以及秦腔《翠花仙姑》、豫剧《秦豫缘》、儿童剧《蓝湖惊叹号》、相声剧《杠上开花》等原创剧目剧本的策划研讨,积极打造舞台艺术精品。
西安的非遗保护在2015年也将实现升级晋档。去年,西安城隍信仰民俗活动和马明仁膏药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我市有4人被评为第四批省级非遗传承人,53个项目入选第四批市级非遗名录。今年我市将继续加强非遗保护工作,评审命名第三批市级非遗传承人,同时组织、指导和推荐一批市级非遗项目申报第五批省级非遗项目名录。
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让西安文化成果“走出去”迈开了新的步伐。2014年,我市组织歌剧《张骞》进京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优秀剧目展演”,组织西安文理学院赴港参加“丝路竹韵——大西北音乐文化之旅”音乐会,组织大唐西市博物馆赴吉尔吉斯斯坦举办“陕西皮影展”,在新西兰举办了“西安文化旅游周”,进一步展示我市文化魅力。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