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热播之后的冷思考
根据陕北作家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热播之后,陕北的取景地也迎来了旅游热潮。进入四月份,绥德县郭家沟村人气火爆,原本寂静的小山村开始经常堵车;神木高家堡古镇在“五·一”小长假期间的游客数量超过6万人;而在路遥的家乡清涧县,县城一些酒店的客房提前半个月就被预订一空。
影视剧的成功创作激发了人们对阅读路遥的小说,学说陕北话,了解陕北的风情与文化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不过略显遗憾的是,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主要是由上海完成的,这引发陕西人的深思。
自家不缺席,也欢迎别人“入席”
家门口的文化资源被外省抢得先机进行开发创作,陕西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早些年,由山西投拍的电视剧《走西口》备受关注,人们了解“走西口”文化的热情被瞬间点燃,可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一场《走西口》到底是姓秦还是姓晋的争论。还有我们极具地域特色的陕北民歌,阿宝以其独特的嗓音在全国的舞台上唱响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陕西人开始反思:纯正的陕北民歌到底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不是我们的陕北后生吼出一声“上一道坡坡下一道道梁”?
不可否认的是,文化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这样的争论似乎没有太大的意义。
我省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认为,开发陕西的文化资源,我们陕西人首当其冲,责无旁贷。但文化不是零和思维,而是谐和思维,是在交流和积淀中流传发展的,不能将文化的影响力等同于行政的管辖力。我们在加强自身实力,做好自己的“分内事”的同时,也可以鼓励省外、国外的文化组织加入到利用我省的文化资源宣传陕西的阵列当中来。例如在新丝路经济带建设中,我们可以让中亚的国家,从另一个视角审视长安的文化,使陕西的文化资源在差异化的平台上获得更加广泛的影响力。
陕西能聚集多种文化资源于一域,在全国极其少见,这其中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就在于开放的传统和包容的胸襟。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更需要我们以大视野和大气概来宣传陕西文化。
由陕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震担任总撰稿的大型纪录片《礼乐中国》于近日开机拍摄。李震说:“陕西是世界文化地理中的高地,公元前七世纪到前四世纪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突破期,而早在这之前五百年,陕西就有了周公制礼作乐,儒家思想也正是在礼乐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中宣部和陕西省的重大文化项目,《礼乐中国》秉持“利用陕西元素给世界讲中国故事”,是站在人类文明史的视角上解读礼乐文明。
李震认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能再以乡土眼光开发本土资源,而要以国际化的眼光来反观我们的文化资源,那样会使陕西文化焕发新的时代生命力。
区别于文化产品“走出去”,这种让文化资源“走出去”的方式是让陕西文化的种子播撒的范围更加广泛,多视角的创作演绎可以让陕西文化折射出更加熠熠生辉的光彩。
与此同时,李震认为,在以影视作品发掘陕西文化资源的过程中,陕西可以建设“两个基地”把全国的影视力量“请进来”。
首先是影视拍摄基地,李震说,“陕西就是很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文学陕军’也是响当当的品牌,利用陕西的自然文化优势打造影视拍摄基地,就是让全国的影视公司不仅到陕西来找资源,也到陕西来拍戏,我们陕北横山县的波罗古堡就是条件非常好的拍摄基地。”
“另外,我们还可以建设影视后期制作基地,陕西有西影集团,还有很多院校,技术实力很强。”李震说,“如果我们可以吸引西部、全国的影视公司选择在陕西进行后期制造,那我省的影视产业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文化主角,还是让老百姓来当
近几年,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带动了陕北能源经济的发展,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今天,文化建设无疑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抓手。当别人被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所吸引的时候,陕西人更需要以百倍的努力有所作为。
影视作品是最直观、最大众也是最有效果地宣传地方文化的方式,《盘龙卧虎高山顶》、《陕北汉子》等陕北题材的电视剧真切反映了陕北的人风土情。如何获得全国电视观众的关注,扩大陕西文化的影响力,“丫丫影视”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丫丫影视”是“影视陕军”的主力之一,《上门女婿》、《憨媳当家》、《我在北京,挺好的》等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都是它的作品。西安曲江丫丫影视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馨然说:“我们公司从1998年成立至今,大多数影视作品都是选取本土题材,反映陕西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让全国的电视观众通过我们的作品了解陕西,了解陕西人。”据了解,丫丫影视投拍的《空巢姥爷》将于近期在央视黄金档播出。
丫丫影视以老百姓的身边事弘扬社会主旋律,既叫好又叫座。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景俊海在全省影视创作生产座谈会上提出要在群众的火热实践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表现内容等,让作品始终保持群众立场和生活温度。正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所说:“艺术家只有把心紧贴在裸露的大地上,才能听到大地心跳的声音。”
陕西省社科院文化产业与现代传播研究所所长王长寿说:“公共文化均等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会刺激人民群众更多的文化消费需求,而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文化消费水平会助推文化产业的发展。”我省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13年,宝鸡市和渭南市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将推动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文化惠民成果。我省也将从构建现代化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公共文化组织支撑体系、公共文化绩效评估体系、公共文化创新服务体系等六个方面发力,扎实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增长百分之二十五,是啥概念
在促进全省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发展文化产业无疑是一个重要抓手。陕西是公认的文化资源大省,可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有限。省长娄勤俭曾表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我省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应率先实现这一目标。
“2014年,我们以汉唐帝陵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等30个重点文化项目建设为抓手,使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2015年,将以尽快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新支柱为目标,全年文化产业增长25%以上,”今年全省“两会”上,省长娄勤俭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进一步明确了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目标。
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同样也是新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枢纽,因“一带一路”战略站在了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的前沿位置。陕西要在“一带一路”中建设五个中心,其中就包括科技文化教育中心。
我省在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同时,坚持“让陕西文化走向全国,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理念,打造经济与文化双核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让陕西在与更多国家的互通中,创造和释放更多、更新的“丝路红利”。
将文化内容纳入新丝路战略,可以充分发掘陕西历史上的丝路文化,开掘现代文明对丝绸之路的影响,扩大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一带一路”战略给陕西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省社科院编写的“2014陕西文化发展报告中”提出,文化产业快速增长将成为未来数年陕西文化发展的重要特点,预计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将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5%以上,2017年将达到6%以上,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综合实力居全国中上水平。到2020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将在“十二五”基础上翻一番。
阿富汗喀布尔博物馆大门上的题词写道:当一个民族的文化存在,这个民族就存在着。所以,我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使人们享受到文化的滋养,使文化成为陕西人生存发展越来越强的正能量。(记者 张玲玲)
观察者言
共扬秦地文化 陕西人更要有担当
《平凡的世界》热播,赢得好评不断,不过这部陕北题材的电视剧是由上海拍摄的,令陕西人心中多少有些遗憾:为什么不是影视陕军来改编拍摄本土作家写的小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上海人执著八九年时间拍摄《平凡的世界》更加证明了这部陕西文学著作自身的美丽,小说不仅感动了黄土地上的人,上海滩、京华之地的人也被它感动了,而上海人这种“出乎其外”,带有一定距离感的审视也可以挖掘出文学作品更多的价值。
陕西是文化资源大省,历史悠久而辉煌,但是文化流脉不是以当代的行政区域来划分的,因此也就不需要以狭隘的地域主义观念来“保护”我们的文化资源。如果一个地方的文化资源没有人关心,也没有人开发传播,那这肯定不是一件好事情。外省,甚至外国的文化力量来陕西寻找创作素材,这对发挥陕西文化资源的价值、扩大陕西的影响力是有利的。因此我们可以用宽广的胸襟欢迎他们加入到宣传陕西的队伍中。
哲学上讲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别人欣赏传播我们文化资源的同时,陕西人更应该有所作为,有所担当,以同呼吸共命运的地理亲情,以与时俱进的创新方式挖掘利用滋养好陕西的文化资源。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家底,以全新的视角梳理陕西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陕西除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灿烂的革命文化,还有世界瞩目的宗教文化以及颇具实力的现代文化等等,认识他们不只是略知皮毛,更要深入挖掘他们的价值,使其在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目前,我省已经确立了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新支柱的目标,加强规划设计、实施品牌战略、瞄准全球市场、运用现代手段,陕西人用无限的热情践行自己的文化责任和使命。
挖掘利用陕西的文化资源,在以大视野、大胸襟的文化理念欢迎外部力量的同时,陕西人更应该以责无旁贷的主人翁意识挖掘潜力,创新方式,推动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张玲玲)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