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西安交通缓堵保畅再发力 多举措提升城市通行能力

2015-06-11 17:53  兵马俑在线  字号:T|T

2012年,西安启动“城市交通缓堵保畅三年行动”,1000多天来,在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形势下,西安城市交通基本达到“高峰缓堵,平峰保畅”,市民出行环境明显改善。

城市交通缓堵保畅所要解决的,是国际性的“城市病”难题,是城市管理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迎难而上,锲而不舍,扭住关键反复抓,突破难点抓反复,主城区交通基础设施日趋改善,交通管理日益精细,公共交通运力显著提升,干道无序拥堵明显减少,市民文明出行意识显著增强。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两次问卷调查显示,市民对缓堵保畅工作支持度达90%以上,对缓堵保畅工作取得成效满意度达70%以上。在2014年目标责任考核中,省考核办委托省统计局对我市交通缓堵保畅工作成效评价的群众满意度为84.1%。

打通道路 改善城市通行条件

缓堵保畅,关键在路。按照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魏民洲“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优化发展环境”的要求,全市花大力气改善城市道路状况,市长董军多次到重点工程现场办公,为项目单位协调解决困难。三年来,太白南路与丈八东路立交、东门立交、东大街综合改造等78项市政项目相继建成通车,凤新路、渭滨街等11条断头路先后打通,建设改造54公里支路,使城市道路总长达到3145公里,主城区路网体系承载能力显著提升。修建南门里、西京医院等34座人行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改造长安路邮电学院等7座桥墩占用道路的人行天桥,使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建成投运新城南客运站、城东交通枢纽,使西安向外交通更加顺畅。

经过长达两年的精心建设,西安城墙南门区域综合提升改造工程2014年建成通车,不仅解决了显而易见的“堵不堵”的问题,而且融合文保、文化、旅游、生态、交通等城市发展要素为一体,破解了传承现代文明、承载城市功能、融入现代城市发展等重大命题,是近年来西安市规模最大、综合性最强、社会关注度最高的城建改造工程,也是改善城市交通缓堵保畅成效最显著的民生工程。

管好车辆 提升城市通行能力

缓堵保畅,重点在行。三年来,西安市在轨道交通建设、公共交通运行上多措并举,有效地提高了城市的通行能力。

地铁1、2号线先后实现全线运行,通车里程达到52公里,日均客运量达95万人次以上,占公共交通日均客运总量的16.5%以上,发挥了骨干交通作用。

全力创建公交都市,建成投运公交场站17个,新增公交停车位2259标台,完善、设立公交专用道242公里,更新及新增公交车1651辆,开通、调整常规公交线路和微公交线路87条,59条线路实现智能化调度,完善公交与地铁的零距离接驳换乘,提高了公交服务品质。完成以南梢门十字等为代表的交叉口及公交港湾改造334项。

组建公共自行车服务运营公司,城区设立1146个服务点,投放3万余辆公共自行车。使公共自行车实现主城区全覆盖,极大缓解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带动绿色交通逐步回归。目前,骑车出行已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交通习惯,自行车流再次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围挡瘦身 最大限度还路于民

缓堵保畅,道路围挡不可轻视。三年前的西安,市政施工开工点多,各种围挡对城市交通形成很大压力。2013年,魏民洲三次检查道路围挡,认真听专家和群众的意见,提出“围挡瘦身,还路于民”的要求。相关部门迅速重新修订和完善了《西安市市政工程设施管理条例》,新出台《西安市挖掘占用城市道路施工管理办法》,正式将“围而不建”、围挡内设置非生产建筑、设施问题的处理,以法规形式进行明确。严禁各类违规占道围挡行为,施工围挡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市政部门形成了 “严把源头、动态管理、少占、快干、早还”新模式,收效显著。到今年6月初,全市各类有审批许可手续工地围挡共221处,对交通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严把源头”,就是把牢审批关。将各种道路施工统筹协调,凡能同步施工的一律同步审批,凡能逐项分解的全部分解,严格做到“同区域错时开工,同路段同步建设”,确保把围挡数量、面积缩减到最小程度。

“动态管理”,就是管好施工期。管理部门深入基层、深入工地检查督导,要求施工方在分段施工过程中完工一段,回填一段,“随完随还”;要求施工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可顶管施工的不能直埋开挖,可分段施工的严禁全线开挖;要求围挡内无非生产设施、无超数量堆料,发现一起,纠正一起,全程动态管理。

“少占、快干、早还”是对施工方的要求,即能少占面积的绝不多占,加快施工速度,能早拆一天就早拆一天,尽早还路于民。围挡设置在迎车方向必须实行45°切角或圆角,最大限度消除影响司机视线的因素。

2014年共退让围挡482处,拆除和退让围挡总面积109万多平方米;截至2015年5月底,共计退让围挡144处,拆除和退让围挡总面积52万多平方米,极大地缓解了全市交通压力,提升了缓堵保畅的实际效果,受到市民广泛好评。

精细管理 建立缓堵长效机制

缓堵保畅,贵在持久。三年来,西安市在建立长效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和有效的探索。

市区两级成立了交通管理委员会和工作机构,充分发挥协调督促职能,形成市区联动、分级负责、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制定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三年行动方案》,并逐年编制《缓堵保畅工作安排》。建立了联动报告、定期通报、目标考核制度,确保各项缓堵任务的推进和落实。修订、出台了《西安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西安市市政工程设施管理条例》《西安市挖掘占用城市道路施工管理办法》等一批法律、规章,增强交通管理的体制、机制、法制保障,形成“政策合力”。

提高城市道路机动车限速标准,将黄标车、无标车限行范围扩大至三环以内,14条公交专用道非高峰时段对社会车辆开放,严控作业车辆高峰时段上路;在重要路段、节点开展片区交通综合改善20处,滚动治理堵点乱点及开展交通组织优化500余处。

建立交警“网格化”管理和摩托化巡查制度,实施事故分级处置机制、拖车值守机制,全市见警率及处警能力显著提高,轻微事故快速理赔处理率大幅提升。

在东西南北大街及解放路人行道实行机动车禁停,规范了执法停车场收费行为,停车秩序明显改善;积极探索,将静态交通管理事权下放各区,推进管理重心下移,解决管理中执法缺位、权责不匹配等问题。

持续开展机动车违规整治,主干道行车秩序明显好转,主城区渣土车、货车整治效果明显,客运站、旅游景点周边黑车整治成效显现,联合执法能力进一步增强。

持续开展文明交通创建,对“文明行车零违章”市民进行表彰;全市3000名文明引导员和志愿者长期在十字路口、重要路段维护交通秩序,目前,在公交首末站、地铁站内,文明排队已蔚然成风。

久久为功 缓堵保畅永不松懈

2015年是我市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重要阶段,也是城市交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段,要继续全面深入推进交通综合治理工作,促进城市交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缓堵保畅事关城市长远发展和市民长久利益,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持续完善交通规划及政策体系,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提升交通对城市拓展的先导和引领作用;

着力构建一体化公共交通系统,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大力提升公共交通的竞争力和承载力;

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级路网体系,加快停车场及交通枢纽建设,优化提升城市道路体系;

不断提高交通管理现代化水平,增强交通信息技术应用,实现管理服务精细化;

坚持以人为本,系统改善慢行交通通行环境,引导绿色出行回归;

坚持教育引导与强化刚性执法并重,推进文明交通示范创建活动,弘扬现代交通文明,不断增强全民文明交通意识。

缓堵保畅作为西安重要的民生工程,承载着全市人民的期望,让我们再次发力,持续用力,创造常态化的安全、畅通、便捷、有序的城市交通环境。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走进五保 走近区域 ——未央区“科学保教”专题讲座活动(第一场)在西安市第五保育院举行

    2015-06-11 12:02阅读

    商州2015希望工程圆梦贫困大学生行动启动

    2015-06-10 22:16阅读

    西安高校删游戏新规引争议 教育界人士:宜疏不宜堵

    2015-06-10 15:27阅读

    西安一女子坐摩的不幸摔破头 好心的哥送其送医

    2015-06-09 15:54阅读

    网友评西安十大“神”公交 最老线路达92年历史

    2015-06-06 17:52阅读

    陕高考运卷车全程GPS监控 将公布网上评卷流程

    2015-06-05 11:05阅读

    西安交警六大举措为高考保驾护航

    2015-06-03 11:56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