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苦乐生活的现代麦客
又到了收麦的季节,麦浪滚滚,麦香飘飘,一派喜人的景象。每到这时,无数的“麦客”就像候鸟一样,驾着收割机南征北战,开始了他们的“逐麦”生活。
6月16日清晨,天刚蒙蒙亮,魏生勇和妻子便从收割机的驾驶室里爬了起来。老魏和妻子头天晚上来到咸阳马庄,目的是要为这个村的农户收割几十亩麦子,“到这里时已是晚上10点多了,我们夫妻俩就在收割机里将就了一宿。”老魏说,“逐麦”生活一开始,就很少能睡囫囵觉了。老魏今年50岁,开联合收割机有7年了,家在汉中,他们的逐麦生活是从5月中旬开始的,从家里出来就一路开向河南,再一天一天地向着家的方向收麦,年年如此。
迅速地洗漱后,夫妻俩简单地吃了点早饭,这时赶早的农户已经来到了地头,喊着要先割他们家的麦子,老魏的妻子就跟着他们量地去了。老魏围着机子转了转,用扳手敲了敲机子的前后轮胎,又看了看前面的割齿,“现在割时间还早,麦子有点潮,不好脱粒,我先检查检查机子。”老魏一边调试机子一边和记者聊了起来,老魏告诉记者,一台收割机往往是两人搭档,一人负责割麦,一人负责量地收钱,去年他是和自家弟弟一块出来的,今年弟弟家里有事,他就喊上了妻子。
此时,红红的太阳已经从东边跳了出来,为这金黄的麦地铺上了一层锦缎。老魏弯腰揪下一穗麦子,放在手心里搓了搓,对记者说,“可以割了。”说完便紧走几步,一头钻进驾驶室发动起收割机,机器发出了隆隆声,好像一支欢快的曲子回荡在这充满喜悦的田地上,老魏熟练地操作着机子顺着麦田的外侧向前驶去,收割机所到之处,金黄的麦穗摇晃着被卷进滚筒,随后收割机后面吐出麦穰。就这样跑了三四个来回,收割机发了“嘟嘟”的报警声,粮仓满了,老魏停下机器,和农户一起开始卸麦子。他打开驾驶车门,探出身子,观察麦子出仓情况,不时拉动拉杆,抖动出仓口,最后,他还伸手将出仓口里的麦粒划拉了出来,说到:“种庄稼不容易,不能把农户的粮食糟蹋了。”这时,老魏的妻子给老魏端来一瓶水,老魏一把接过,一扬头咕嘟咕嘟喝下去,“庄稼人都知道,蚕老一时,麦熟一晌,麦收这活儿就得抢,割麦的时间越快,农户的损失就越少。”老魏用手拽下搭在肩上的毛巾擦了擦脸,又钻进驾驶室。
不知不觉已近中午,炙热的太阳顶在头上。忙碌了一个上午的夫妻俩也坐在田边开始休息,准备吃午饭。老魏告诉记者,地很零碎,不好割,一上午割了有一半,下午想早点割完剩下的这些,趁着天早再赶往下一个点。“自从当上了麦客,苦累就不用说了,可是只要收割机一响,再看看农户们喜悦的笑脸,苦累就都忘了,想想心里还很美。”老魏的妻子把泡好的方便面端到他跟前,又拿出一根火腿肠给他剥开,老魏边吃边向记者介绍,他们更多的时候都睡在驾驶室里,一天吃两顿饭也是常事。记者也看到,收割机的驾驶室里除了挂着毛巾、脸盆等生活用品外,还有衣服、被子这些必备行李。
简单的休息过后,老魏又开着机子奔向麦田。老魏的妻子在一旁一直盯着,很长一会才转过身来坐下。老魏的妻子告诉记者,“对于我们来说,再苦再累都无所谓,关键是收入,割的少收入就少,出来一趟不容易,就是想着多挣点。如果运气不好,收割机再出事,那就有可能会赔钱,经纪人联系的地块不好割,这也能影响收入。”
时间来到下午,老魏也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喧闹的麦田在夕阳下变得静谧与安宁。老魏从机子上走下来,妻子赶忙走上向给他抽打身上的麦屑和尘土,而后又忙着往机子上收拾东西。“现在比以前好多了,每到一个地方都有专门服务接待的,路上也很畅通,过高速路口还不收费,量地也用上了GPS。”老魏憨厚地笑了笑,言语也多起来,“现在赶到这里差不多是过麦的尾巴了,活不算紧,在河南时,我曾两天没睡,几十台机子在一块地里割,那个场面才叫大。”他告诉记者,收完下一个点,就会回家把自家的麦子割了。
收拾停当,老魏和妻子与记者告别,夕阳已挂上树梢,金色的余晖洒在了空旷的田野上。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机械化收割已经取代了人工收割的老式方法,生产方式在改变,可唯一不变的却是麦客们“逐麦”的生活方式,那种在苦累奔波中收获快乐的生活方式。(记者张鹏晖)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