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西安有一群文化人写下村史留住民俗 挽救即将消失的村庄(3)

2015-07-20 11:15  陕西传媒网  字号:T|T

后来,受到马喜云感召的人越来越多。村里的年轻人们拿来了村小学的班级合影,老人们翻出来70年代给生产队赶马车的照片,还有人送来了村里的老粮站照片,更珍贵的是,村民们找来了不少反映过去生活风俗的照片:有五六十年代嫁妆实木漆花的衣柜、桌子,有七八十年代的嫁妆缝纫机、收录机,有村民们热热闹闹赶庙会的场景,也有春节期间村里唱大戏、老少爷们人山人海的老照片。

老生产队长、老支书、老妇女主任、老干部、老教师,村里这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们,他们的照片一张张找来了,他们链接着村庄的发展;村里的大桥、河流、农田、工厂、绿地、村舍、玩耍的孩子、跳广场舞的妇女、骑摩托车的年轻人、蒸米皮的老婆婆……村庄的历史,都随着摄像机的快门声,一张张被记录下来。

半年以后,一本10万多字、200多张插图的《共同村村史》正式付印。2012年春节前,当村里的大喇叭开了腔,喊村民们来村支部领书的以后,宁静的村子里顿时炸了锅。村民们手捧着全彩印刷、装帧精美的村史,纷纷掩饰不住激动和惊讶。有人说“好我的爷呀,没想到咱村还有这么多历史!”,有人说“哎呀!喜云真是细心人,连生产队的账本、旧社会的织布机都能找见!”

一本村史,留住了永远的乡愁

在修村史中,马喜云搜集到不少正能量的故事,他不惜笔墨,把这些故事记录了下来。

在给兆丰村修村史的过程中,他记录了村中一位从事殡葬礼仪的老人张新民。张新民识文断字、能书会画,一般人都忌讳办丧葬这个行当,但张新民却干得有声有色。老汉今年80岁,依然能写挽联、棺材彩绘、墓穴壁画,给亡人写祭文,葬礼的10个程序他仍然能搞得井井有条。如今,老人仍然是声音洪亮,精神抖擞,操办起丧礼,指挥几十上百人一点都不乱。

兆丰村有个媳妇叫鲜小艳,自从她嫁到村里的李家后,就肩负着照顾从小双目失明的叔伯哥哥,这盲人的一日三餐、衣食住行都是她来打理,几十年来一直如此,委实不容易。村里人经常看到,那失明的汉子拄着拐杖走街串巷,穿戴干净、衣着整洁,大家都称赞这是好媳妇鲜小艳的功劳。

村里过红白喜事掌勺的大厨、救死扶伤的赤脚医生、身残志坚自食其力的上进青年、发挥余热帮助公益的退休干部、克尽孝道的“五好家庭”……在马喜云的笔下,村里人们口碑相传的正能量故事,被庄重地记入了村史,这既是一份荣誉,也是村民们对他们的认可。

既然是修村史,当然要有严肃性。马喜云说,也不是所有送来材料都如数照登。核对村中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情况,他以老县志和乡镇能找到的文件为准。对于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故事、传说,他基本上都是忍痛割爱,不予采用。“这就相当于,我们采用的材料,一般是采用‘正史’,而不是采用‘野史’,不准确、不能多方验证、不能说清来源的资料,我们不用。”马喜云说,别小看村史,再小它也是一段历史,牵涉到历史,就没有小事。

马喜云编辑团队的几本村史,在附近的村庄间引起了非常好的反响。共同村有个老汉,家有五个孩子,三个儿子两个女儿,都在外地工作。老汉看了村史,找到村干部要求再买五本,他说,他要给每个孩子留一本,让孩子们不管走多远,都得记住根在这!

印了1000册的村史,三天之内就被村民们领完了。大家纷纷反映要加印,开过年后,共同村把村史又加印了一次。采访中,马喜云告诉记者,这几年来,他和他的团队先后为附近5个村写过村史。这些人基本都是各村里的“文化人”,有退休的教师、干部,也有村里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来帮忙。每部村史付印后,都深获当地村民的好评。2015年,他还将会有几部村史付印。“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修撰村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的乡村保存了大量的文化遗产:歌曲、舞蹈、仪式、武术、厨艺、古建筑,随着村庄的消失,这些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正在加速毁灭。这将会给我们民俗文化的传承,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陕西省民俗学会原会长梁荫说,修撰村史抢救性地保护了民风民俗,让人们有了可以触摸的历史,掌握了打开乡村记忆的密码。

令人振奋的是,目前有不少有识之士在开展修村史的活动,很多地方政府都将修撰村史提升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公益活动。在台湾省彰化县,于2005年启动了“大家来写村史”的活动,这里的“台湾社区营造学会”甚至专门出版了书籍,指导大家怎么样一起来动手修村史。在他们的《大家来写村史》的序言中说到:“台湾社会的发展与转型能否健全,蜕变是否顺利,如何重建与发展社区,文化似乎是一个重要的关键。”有台湾学者认为,这是“挑战大历史,凸显草根史”。重视村史、小区史是人们历史意识增强和社会进步的体现。

村史作者马喜云在采访结束时呼吁:希望社会上的有识之士都来参与村史的编撰,尤其是村中的退休教师、离退休干部,更适合来做这份工作。一来是可以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二来修村史确实是件利国利民、利人利己的好事,每一本村史都是一份沉甸甸的纪念。马喜云说:目前,全国各地编撰村史都是各按各的来,没有统一的格式。这也就造成了很多村史编撰得头重脚轻、比例失调。因此,他建议再动手编村史之前,村里的知识分子们不妨先多找找同类村史,定下大家都满意的编辑体例;另外要多查县志和官方文件,尽量以公开发表的文献为准;第三就是要群策群力,广泛发动群众,让父老乡亲们都参与进来,人多力量大,编出来的村史也就更接近完美。(曹桢)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西安市属国企上半年营收387亿元 顺利实现“双过半”

2015-07-20 10:02阅读

西安中小学生校服新国标实施 下学期开始逐步进行推广

2015-07-18 11:04阅读

长安桑大妈40年来编顺口溜赞生活新风

2015-07-18 11:52阅读

西安外事学院首次试水 探路去除“家族化”

2015-07-16 10:30阅读

西安铁路职院近期举办两项培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2015-07-15 10:02阅读

西安汉服爱好者未央宫遗址感受文化魅力

2015-07-13 16:11阅读

西安市党政代表团赴成都考察经济发展工作

2015-07-13 00:18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