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有一群文化人写下村史留住民俗 挽救即将消失的村庄
据统计,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共减少了约90万个自然村,平均每天有近80个村庄消失。与村庄消亡相伴而生的,是农村传统文化的衰落。大量传统村庄逐渐走向凋零甚至消亡。根据中国社科院的数据,中国城市化率在2014年是54%,到了2018年,这一数据将达到达到60%!
伴随中国城市进程化的急行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石的乡村正在迅速消失,伴随而生的众多古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随之消失。在西安市,有一群文化人正在日以继夜地忙碌着,他们想赶在乡村消失之前,把村庄的人文历史、乡土风情记载下来。他们在田野考察的过程中,有喜有乐、有悲伤也有收获。经过多年来的奔走忙碌,他们写出了一本本村史。这些沉甸甸的“纸上建筑”,成了村民们和社会各界爱不释手的“金娃娃”……
村庄即将消失,修村史势在必行
在中国的区县版图中,位于西安市南郊的西安市长安区,无疑是最为特别的一个地方。长安区原名为长安县,古代曾用名长安县、杜陵县、万年县、大兴县、咸宁县。这里曾是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的京畿之地,这里更是杜如晦、杜甫、韦应物、颜真卿、李密、冯从吾等一大批历史名人的老家故园。长安的文物古迹灿若星辰,有周代的丰镐京遗址、阿旁宫遗址;有兴教寺、华严寺、香积寺等四十二座寺院。而这些名胜古迹,如今大多坐落于安静的村落之中。
近年来,城市开发的大潮席卷全国,很多城市都进入了扩张冲动,西安也不例外。长安区的村庄比起其他地方,消失的速度更甚。“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在唐朝之前中古时期,现在的长安区一直都是都是首都的京畿之地,如今,这里成为省会西安的南部新区。自西安市高新区设立、长安撤县设区以来,在长安的土地上,十几年来先后建设了长安通讯产业园、高新区技术开发区、郭杜教育科技产业开发区、长安大学城、西安国家民用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常宁新区、沣东新城、沣西新城等一系列新区。这些新区,无一例外地都占用了长安区的土地,加速了村庄的拆迁。
如今的乡村不比往昔。随着大量青壮年进城打工,村庄日益凋零。村里的小学废弃了,不少村里的文物——石狮子、石佛像、拴马桩,都不知时候被贼娃子偷走了。更有很多人没有文物保护意识,三下五除二把家里雕梁画柱的老宅拆了,那些精美的砖雕、石雕、木雕都便宜卖给了别人。
马喜云的老家在长安区五星街道共同村,村子紧邻洨河,自然风景优美,过去的河里鹅鸭成群、鱼儿嬉戏,河道两边是密密麻麻的芦苇荡,春夏绿帐随风起伏,秋天芦花飘荡似雪,好一派恬静的田园景象。2010年,长安通讯产业园在共同村落户动工,村里开始统计人口、丈量土地、赔偿安置。区里来的干部说,几年之后,这里连同附近的几个村子都将变成一个崭新的园区,中兴、华为之类的大企业将纷纷入驻,这里将会成为大西安的一个新兴产业聚集区。
轰隆隆挖掘机进村了,一棵棵的老树倒了下来,一间间的土坯老宅倒了下去。前几天还有的一座老庙,几天之后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笔直、宽阔的大路。挖掘机轰鸣作响,不仅仅是推到了老房子,也让村里人心头一震一颤,扑腾得难以安宁。村里的老汉们都惊呼村里的变化太快:“这发展速度,比火箭都快!”
村里人们吃饭爱赶“老碗会”,吃饭时节,每人端出一只大老碗走出家门,到附近的街道上围作一团,或坐或蹲,或站于道旁,一圈人一边“呼噜呼噜”喋饭,一边谈天说地、东拉西扯。好不惬意!这天的“老碗会”上,有人感叹了一句“哎,这过不了几年,咱就谝不成了!村子眼看就要拆完了!”这一句话,引起了大家共同的伤感,有人回忆起小时候下河捉螃蟹,有人讲起别人在中学的初恋,有人说起爷爷讲过的传说,大家共同的感觉是,要是能把旧光阴记录下来,该有多好!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村里的支书王德云和村委会主任朱雪峰召集村委会班子成员开了个会。大家一商议:既然村子留不住了,那就把记忆留住吧!这么一来,修一本村史也就被提上了议程。
说到修村史,人们自然把目光聚集到马喜云身上。马喜云原共同村最权威的“秀才”,他当了十几年的的小学校长,村里的大人小孩大多是他的学生。2009年,他被抽调到区政协参与了《长安百村》村史集的编写,他有这个经验、优势。几经商讨,以拜荣强、马西云为核心的编辑团队组成了。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