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区:公共文化服务“110”群众文化需求送到家(2)
一、建设多种资源库,为项目运转奠定基础
全区先后争取中省市各级资金200余万元,区财政配套60万元,在区文化馆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四库”,即文化人才资源库、资料库、动态信息储备库、物质资源库,为公共文化服务“110”项目建成运转奠定基础。
一是建成并不断扩大文化人才资源库。制定《公共文化服务“110”文化人才资源库建设标准》和《使用标准》。现有戏曲、曲艺、美术、书法等11类人才,省市区辅导员和文化志愿者362名,举办培训及交流1.5万余次,受辅导人数近20万人次。二是建成资料库。该库建筑面积160平方米,有各类藏书7000余册,报刊杂志92种,电子读报机和电子期刊机各1台,每天更新数百种报纸和期刊。三是建成并不断增大动态信息储备库。内容包括:群文动态、“四库”资源、非遗保护、艺术欣赏、远程辅导、综合文化资源(链接19个全国文化网站和数据库)、咨询指导(在线文化诉求解答)等7大板块。四是建成并不断扩大物资库。现有各种图书5110册,各类演出服、音响、社火用品、乐器等上千件。
二、规范工作流程,完善运行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110”试运行后,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流程,包含“接访→记录→出动→考察→解决→回访”六个环节。
一是建立多介质的收受诉求和回复平台。在区文体广电局建设2个总接诉点,在区文化馆等处建设6个电话接诉点,在各社区和村设立55个接诉点,公布两部电话“86912043、86918110”作为公共文化服务“110”专用电话,24小时接受群众文化诉求。二是建立接诉制度, 收集记录群众文化需求。制定了《公共文化服务“110”诉求处理制度》和《接诉中心工作制度》,群众提出文化诉求后,公共文化服务“110”立即收集记录,建立登记册,记录群众文化诉求的种类、联系方式和地址,方便下一步工作开展。三是定期对群众文化需求进行研究。以文化需求记录为基础,通过分析研究,掌握群众文化需求动向,顺应群众文化消费愿望,制定文化活动的实施方案。四是开展各类活动,将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全区先后举办广场舞展演、健身活动、优秀文艺团队进社区演出、高陵音乐人创演专场、少儿书画展、少儿舞蹈展演等各类文化活动。五是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建设以区文体广电局为龙头,区文化馆等为成员单位的横向联动网络。总接诉点根据群众诉求,按照单位业务属性联系各成员单位解决。各成员单位在正常接诉过程中遇到难题,也可以提交总接诉点商议解决。建设以区总工会、教育局、财政局、市容局、考评办和10个镇街管委会文化站、村文化室等为主体的纵向网络,通过协调机制把各镇街文化站、村文化室、民办博物馆、文化培训机构等文化场所的资源整合起来统一调配,为周边群众、企业文化活动提供服务。
三、满足群众诉求,项目成效初显
目前,公共文化服务“110”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涵盖“文化信息提供、群众文艺队伍组建、小戏小品创作、文艺辅导、文艺成果展览展示、传统文化保护”等诸多方面。截至目前,公共文化服务“110”共接受群众诉求3462件。根据群众诉求,全区先后举办群众文体成果展览展示活动500余场次,指导群众开展进村文艺演出300余场次,举办龙新社等个人书画展5次,扶持业余作者杨长安、耿玉瑞等出版作品集2部,举办舞蹈、书法等培训23期3000余人次,为群众搭建一系列文化活动舞台。
经过几年来的运行,公共文化服务“110”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无盲区、流动服务无界限、阵地文化开放全天候、社会服务时间零时差”,将群众“有问题来汇报,求解决、等结果”的现状,创新性的转变为“你只要说,我立马为你解决”的模式,将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和群众的“需求”相平衡相统一,有效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科学发展。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