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申遗圆梦成真 起点西安焕发生机(2)
文化遗产保护 着力构建“大文物”保护格局
丝绸之路申遗成功,西安改变了仅有秦始皇陵一处世界文化遗产的遗憾。
一年多来,西安人并没有因坐拥世界遗产而沾沾自喜,也不因多年艰辛付出稍有懈怠,而是以更加科学理智的态度保护和利用世界文化遗产,5处遗产点不断完善文物保护、陈列展示、环境整治、监测管理等基础工作,进一步提升了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水平。
其实,保护一直以来从未间断。
根据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西安地区登记在册的文物点达3246处,其中遗址类文物点有900多处。
多年来,西安着力构建“大文物”保护格局,强化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先后组织编制完成了唐大明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姜寨遗址、秦阿房宫遗址及杜陵等大遗址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为文物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为城市经济建设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西安市结合古城保护的特点,制定《西安市周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遗址保护管理条例》《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秦始皇陵保护条例》《西安市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西安城墙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地方法规。2013年,市政府公布实施5个申遗点保护管理办法等五个政府规章,强化了丝绸之路标志性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结合区域大遗址的不同现状,西安市在大遗址保护实践中还总结出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与当地城乡建设相结合、与当地环境改善相结合的“四个结合”的理念,通过科学设计、积极探索,实施了汉长安城、大明宫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大遗址保护展示项目。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