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本报记者 王虹
13年免费教育达标率100%,高考上线率位居全省前列;市中心医院南区门诊住院楼建成投用,县域内就诊率达85%以上;全年建成保障性住房2.4万套,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1.4万套;连续4年荣获全省综治及平安建设优秀市称号……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里,我市倾力抓民生筑底线,群众关注的热点延伸到哪里,民生工作的触点就拓展到哪里,教育、医疗、住房等涉及千家万户、覆盖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民生品质”再升级,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教育事业亮点纷呈。去年,全市教育各项重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学前教育投入资金5131万元,新建公办幼儿园20所,占比达到59.4%,提前超额完成50%的考核指标,全市学前三年毛入率已达99.07%。义务教育巩固提升,创建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省级9所、市级8所,全市小学无辍学、初中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100%和99.56%。普高质量持续提升,2016年全市高考实现“五连升”、位居全省前列,全市一本、二本以上上线率达25.3%、45.1%,分别高出全省1.1个、2个百分点,比2015年增长0.5个、3个百分点。汉中职业教育集团组建运营,持续开展免费大专学历教育,将招生对象由移民搬迁户扩大到城市农村低保户和困难户适龄子女。目前,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5%以上。持续推进学前“一免一补”、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全面实施普通高中3年免学费教育,目前全市13年免费教育政策惠及42.1万名学生,年免费金额达4.42亿元,全面完成省上要求达标率达到100%的考核要求。
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高。2016年全市卫生计生系统持续推进医疗卫生水平提升,使群众生命健康得到切实保障。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完成了床位、人员核定,市中心医院组建了医疗联合体,覆盖周边县、市40所医疗机构。全市294.3万农民参加新农合,参合率99.91%。核实患病贫困户28478户36435人,倾斜新农合报销政策,形成了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为主要路径的医保兜底政策。对药品实行“三统一”制度,公立医院高值医用耗材全部实行网上阳光采购,二级及以上医院基本药物使用比例达到45%,镇、村医疗卫生机构非基本药物使用率低于30%、20%,切实降低了药价。在全省率先实行生育登记证与孕产妇系统保健免费服务手册“两证合一”,将生育登记放到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计生服务中心,群众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享受孕产妇系统免费服务的过程中自然登记。
保障性住房建设进一步加快。去年,全市累计开工建设各类住房16799套(户),开工率105.81%。已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559户,占任务数的101.64%,分配入住住房26403套,占任务数的203.1%,各项考核指标均超额完成。出台了《房地产去库存优结构的实施意见》《汉中市利用存量商品房作为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奖励办法》等,实施保障性住房、社会商品房、安置房“三房”打通,全市商品房累计销售面积265.3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9.6平方米,位居全省第一。坚持棚户区改造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相结合,去年全市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14345套,占年度任务数的102.61%;完成货币化补偿安置10839套,货币化安置率达75.56%。
移民搬迁安置稳步推行。我市坚持“三到位”(规划到位、资金到位、配套设施到位)确保群众搬得出,力争“三靠近”(靠近城镇、靠近园区、靠近中心村集中安置)确保群众稳得住,突出“三着力”(着力发展致富产业、着力创造就业条件、着力强化技能培训)确保群众能致富,让搬迁群众切实感受到生产生活的变化。2016年,建设陕南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302个,集中安置3万户,群众告别深山、远离危险,住进了水、电、路、视、讯、网等基础设施完善,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便捷的新型移民社区,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此外,涉及民生福祉、百姓幸福指数的就业服务、文化文艺建设,社会福利完善,法治、平安建设等方面不断增强。去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56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8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02万人。《汉颂》剧目荣获省“七艺节”优秀剧目奖,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实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设、殡葬服务体系建设等3个专项5个项目,兜底型社会保障体系得到巩固。治安管理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力度加大,社会治安平稳可控,全市公众安全感达到94.09%,位居全省第三位,高出全省平均值1.05个百分点;平安建设知晓率达到92.51%,位居全省第二位,高出全省平均值2.82个百分点。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