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非遗传习所化茧为蝶的开始 ■ 本报记者 巨侃
政府鼓励能做的先做
截至目前,全市已批复的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92人,已批复了11个传习所。今年,还将命名一批传承人和传习所。
按照《非遗保护法》规定,各级财政要对非遗项目予以支持。
据市文广局工作人员潘新全透露,市财政从2006年开始,每年对非遗项目有40万元的专项经费拨出;县区级财政里落实专项经费的有两家:陇县从2007年开始每年10万元,凤翔县从去年开始每年20万元。此外,凤翔县、陈仓区给代表性传承人还发放了一次性补贴。从2010年开始,政府给代表性传承人的补贴标准为:市级2000元,省级4000元,国家级8000元。
潘新全说,至于非遗传习所这块,政府的办法是:不要等,不要靠,鼓励能做的先做。陈仓区这方面步子迈得快,已经先后命名了一批县区级传习所。今年,市文化局准备从17个报审项目中筛选命名10个市级非遗项目传习所,计划给每个传习所2万元的建设补助资金。
第一批已批复的11个传习所,由于成立较早,发展势头都还不错。这些传习所的共同特点是项目代表人个人能力强,热爱传播非遗文化,早在开办传习所之前就已开班授课,影响带动了一批人甚至一个村子,所以群众基础好,所在地方政府支持度高。比如眉县荔改朝的威风战鼓,王致华的岐山转鼓,权道生的陇州社火,等等,即使有的项目代表人因病去世,也不会影响传习所的发展。
除了个人能力因素,项目的学习难易度也影响了传习所的人脉薄厚,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潘新全指出,相对比较好学、容易上手和吸引人的,生源就多些,规模就大些,像刺绣、马勺脸谱、泥塑等;比较难学、学习周期长、短时难见效益的,生源就少些,比如木版年画、皮影和庙活等。
艺人:没资金扶持也要干!
金台区罗氏彩塑彩绘传习所,从批复命名到择地新建,颇为曲折。
罗氏彩塑彩绘传习所起先在传承人罗蜀梁的家里,记者前几年去看过,条件比较局促,更像是一个私人工作室。说到传承,罗蜀梁感慨,庙活是个苦活,年轻人吃不下这个苦,不愿意学。他外头活比较多,也带了几个徒弟给他帮手。比较尴尬的是,他四十多岁,徒弟比他年龄还大。
传习所放家里不行,他也想求变。去年,他申请移建传习所被市上批复下来后,马上找村里。村上建议他把传习所放在村北的戏楼上,那里有几间房。罗蜀梁担心过庙会、唱戏的时候有影响,于是找镇上、区上和村上协调,镇上领导当面表态:建传习所传承非遗文化,也是村上的光荣,是好事!村上应该支持!去年底,罗蜀梁的传习所搬到了金台观。传习所面积有1000平方米,分作业区和生活区两部分,招收徒弟,学彩塑彩画,从粉墙抛光毛处理等小活做起,边干边学。
在张三丰故地办起传习所,感觉非常有意义,他说一定要把传习所办好,就是国家没资金扶持也要干!
瓷刻艺人马辉统去年申请开办传习所,眼下正等待批复。2月22日,他在自己位于市区文华苑的传习所布置展台,等待金台区文化馆的同志参观。
瓷刻是个很费功夫的细活,所有的线条笔画都由打磨得粗细、长短不一的刻刀手工雕刻,稍微一分神就可能前功尽弃,和许多传统民间艺人一样,马辉统能走出这一步很不容易,“这么多年我也没领过啥补助,都是我和妻子在家里做。自筹资金办这个传习所,残联的同志还资助了一些办公桌椅和展台。这活徒弟难找,开始我纠结,弄这干啥?但不弄传习所,这门技艺只有失传,我们别无选择!”
传习所:化茧为蝶的成功案例
传习所是机遇,而不是鸡肋,艺人张星和胡新明都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机遇,让自己的非遗传承事业通过传习所越办越红火。
宝鸡社火脸谱生产性保护基地、宝鸡社火脸谱绘制记忆传习所传习人张星,为广招学生,想了很多办法。
为让新手迅速上手,他开发了一个放在马勺上的模具,通过模具能准确找到素描的位置;传统马勺用毛笔勾线,但有的学员基本功不够使用吃力,他研究了一种特殊的笔——“自来水毛笔”,这种笔不用蘸墨汁,笔尖不易分叉,好勾线。通过工艺改良,他在微信上发布招生信息,信心满满地宣布:3个月学成毕业,不收学费,并且,学员毕业后所制产品计件回收。
立竿见影,很多年轻学员慕名而来。
张星认为,传习所必须展开一个开放的胸怀迎接新生事物。他的花脸马勺以前的销路主要靠礼品,礼品市场淡下来后,他放下非遗传承人的身价,和网络合作,参加原央视主持人赵普办的手机微信直播平台《东家手艺人》;与途牛旅行网、众筹网签订合作协议,他认为众筹网150万的网民是对传习所最好的宣传。他甚至把马勺 logo嵌进了珠宝和蓝牙耳机里。
现在,张星传习所拥有17项专利,张星说,当传习所品牌价值提高后,艺人的生活质量也就提高了。
位于凤翔县六营村的胡新明泥塑传习所和西府巧女合作社,目前拥有5个教室,3个展厅,10个作坊,每年接待600多个专项学员,李继友、马亚洲、刘宝成等多位著名艺人授课,每年带学徒30多人,村里23家农户按照传习所要求批量加工产品。胡新明自豪地说:“可以说是全国个人办传习所里规模最大的!”
胡新明并不把传习所仅仅定位于泥塑,他陆续建立了一批非遗项目包装车间,投资30多万元,增加陶艺、漆艺等教室,30个床位的住宿和容纳100名学员的餐厅。
胡新明回忆,2006年办的传习所,2010年正式挂牌,而实际上带徒弟要早得多。他的传习理念是“创新”两字,“着重培养创新,要让学员致富,这才是最好的传承!”
“天天是泥老虎,没人会买的!要从年轻人审美角度去创作具有时代感的泥塑作品。”每年,他都引领学员推出一些颇具创意的新品。比如,变年画为泥塑,变陶制兵马俑为泥塑兵马俑,泥塑的笔筒和挂件。
10年来,他带的徒弟出道的有100多个,不少人自成一家有自己的作坊。他说,徒弟三年学习周期,半年之内就能拿工资,在技术上他从不保留,学得好工资就高。
“国家级传承人每年补助8000元,主要就是用于传授学生,去年产值500多万元,销售收入200多万元,现在走的是一条以生产养传习所的路。”
要享荣耀更要享财富
巨侃
由于采访匆忙时间紧急,浮光掠影地接触了四位传习者。艺人和传习者是不一样的,传习者这个尊称更具有普罗大众传道的意味,我想每位读过这篇报道的读者,都对这些传习者心生敬意。
金台区罗氏彩塑彩绘代表性传人罗蜀梁,脸上总是带着友善的微笑和谦恭的神情,说话永远和顺,很难看出他是个和泥巴打了几十年交道的汉子;当看到他爬上脚手架那专注彩绘的神情,你才晓得真正的民间艺人正是这样。
金台区马氏瓷刻代表性传人马辉统,虽有高大的体格,眼光却异常温柔,五年前的他和现在的他几乎没有变化,是谁给了他滞留时光的力量?观察沉在粉尘和颜料气味的包裹依然如处子般沉静的他,似乎有了答案。
陈仓区“花脸张”代表性传人张星,虽然是头一次采访接触,但他的聪明和旺盛的精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火辣辣的马勺脸谱就是他最好的画像。
胡新明大师,手工产业化的坚持者,一个“独乐乐不如与众乐”的奉行者,一名民间工艺美术的传习布道者,你可以透过他犀利的眼光窥见他那颗依然倔强的心,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传统民间技艺的最后一批捍卫者。“如果传习所光有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那就是一句空话。”胡大师说。
是的,传习者,不仅要享有荣耀,更要享有财富。财富的织锦,仅靠传统民间艺人夜以继日、以最保守的方式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苦劳作不行;财富的织锦,在一批又一批崇尚艺术、崇尚真善美的追随者手中,即把作坊式生产模式变为社会化生产模式,大家共同织就一幅非遗保护蓝图,这样的织锦,更稳当,更绵厚。
看啊!民间艺人们正在实现一生当中最华丽的转身。他们站在窗口望世界,星斗满天,月华无痕,何尝不是一种壮观的图景!
当艺术点燃更多的人,艺术才能够延续。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