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去年全市火化量8317具呈逐年上升 殡葬新风尚正形成
(记者 吕聪)推进殡葬改革,倡导厚养薄葬可以减少浪费,减轻群众经济负担,更能节约土地、保护环境。日前,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我市殡葬改革工作进展顺利,2016年,全市火化量达到8317具,继续稳步增加,较2012年增长36%,彰显出火化理念渐入民心,文明节俭、生态环保、移风易俗的殡葬新风尚正形成。
市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全市共有市殡仪馆、兴平市殡仪馆、武功县殡葬管理所、泾阳县殡仪馆、乾县殡葬管理所、三原县殡仪馆等6家殡葬单位。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市6家殡葬单位火化区火化量达8317具。其中,市殡仪馆火化量最多达5800具,其次为兴平市殡仪馆和三原县殡仪馆。各火化区的火化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火化量的逐年增加与我市殡葬惠民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2012年,本着切实减轻困难群众丧葬负担的宗旨,我市开始实施殡葬惠民政策,对城乡低保对象、优抚对象、见义勇为牺牲人员、流浪乞讨人员、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开具允许火化证明的无名尸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认定的其他需要救助的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等6类人员,凡死亡后愿意选择火化的每人补助1000元。
在此基础上,近几年,秦都区、渭城区、兴平市、三原县等县市区也不断创新殡葬惠民工作,扩大受惠范围,将农民纳入政策范畴。如渭城区农村居民亡故后实行遗体火化、集中安葬的每人给予2000元补助;愿意坟茔迁移接受集中安葬的给予1000元补助。目前,渭城区城乡亡故人员火化率达到100%。2016年,全市发放殡葬惠民补助1160人次,发放资金228.69万元,实现惠民殡葬政策的全覆盖。
此外,为鼓励群众节地生态安葬,并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市加快推进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倾斜支持。凡建设城市公益性公墓,政府给予补助50万元,建设农村公益性公墓补助2至5万元。目前,秦都区、渭城区的城市公益性公墓全部投入使用,兴平市、武功县、泾阳县等项目完成主体建设。全市农村公益性公墓建成94家,开工39家,农村群众生态安葬的需求也得到满足。
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负责人表示,随着我市殡葬改革和节地生态安葬工作的持续开展,群众丧葬从简、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的观念正在增强,对生态安葬方式的认可度也不断提高。在此,呼吁更多市民自觉抵制迷信低俗、奢侈浪费的不良丧葬风气,把对逝者的缅怀从注重物质载体转移到以精神传承为主上来。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