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爱满邻里暖人心
本报通讯员 胡啸寅
走街串巷清除城市“牛皮癣”、捡拾垃圾的志愿者,在红绿灯处劝导文明出行的普通百姓,小区内随处可见的《居民公约》……走进汉台区虎头桥社区,只要稍加留意,你便会感受到“奉献互助、邻里和谐”的浓厚氛围。近年来,虎头桥社区坚持以“关爱帮扶、互助友善”为宗旨,不断健全志愿服务网络、拓宽服务范畴、规范服务机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奉献、友善”的志愿精神深入人心,志愿服务已成为社区一张靓丽“名片”。今年年初,虎头桥社区被中央宣传部评为“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树品牌搭平台志愿服务广覆盖
在虎头桥社区,王建忠这个名字可谓家喻户晓。这位有着57年党龄的老党员,十余年坚持义务清理野广告、免费修车修锁,赢得群众广泛赞誉。2012年,老人因病去世,为传承王建忠老人“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的志愿服务精神,虎头桥社区成立了由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党员、高校毕业生、下岗职工组成的“王建忠志愿者服务队”,大力开展困难救助、普法宣传、卫生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互助奉献友善的志愿者精神。
经过几年发展,“王建忠志愿者服务队”已从最初30多人发展到如今的247人,不但成为虎头桥社区的志愿服务排头兵,更成为汉台社区的一项志愿服务品牌。
志愿服务不是“单打独斗”而需“同台唱戏”。虎头桥社区利用党员“双报到”及邻里文化节等活动,吸纳辖区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双报到”党员、大中专院校学生、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志愿服务行动,建立起由党员、干部职工、学生、居民共同参与的四级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同时,积极搭建非公企业公益服务平台,不断拓宽志愿服务覆盖面。
“志愿服务需要人人参与,只有竖起品牌,聚沙成塔,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才能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汉台区东大街办事处副主任王元俊说道。
立足实际让群众需求与志愿服务“无缝对接”
虎头桥社区常住人口7554人,流动人口861人。作为一个老城区纯居民社区,老旧小区多、弱势群体多、老年居民多等“三多”问题突出。志愿服务活动如何开展、开展什么,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促进社区和谐?在实际工作中,虎头桥社区根据社区实际和居民需求,结合网格化管理,探索出一套“六好”服务法,实现了群众需求与志愿服务“无缝对接”。
所谓“六好”指的是把空巢老人服务好、把困难群众帮扶好、把医疗服务落实好、把社区秩序维护好、把社区环境爱护好、把邻里文化开展好。近年来,社区组织志愿者对6个网格400户空巢老人开展每天送问候、急难送救助、生病送医疗、节日送慰问的“四送服务”,温暖空巢老人的心。组织志愿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困难救助,就业帮扶和心理辅导活动,让困难群众增强自信。组建“白衣天使志愿服务队”,定期探访老人、开展义诊、指导病人治疗康复,当好居民的家庭医生。同时,组织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矛盾纠纷调解、城市绿化和背街小巷环境治理,大力开展社区“邻里文化节”、趣味运动会、厨艺比赛等活动,活跃居民生活,增强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六好’服务把志愿服务和群众需求有效衔接起来,群众需要啥,我们就提供啥,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虎头桥社区主任张小莉说道。
完善机制力促志愿服务常态长效化
志愿服务重在常态,贵在坚持。为持续激发社区志愿者的工作热情,虎头桥社区不断完善管理、保障、激励等制度,着力推动志愿服务健康发展。该社区进一步规范志愿者招募和注册机制,明确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每次活动后都详细记录志愿活动项目和个人服务情况,强化志愿服务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积极建立统一的考评体系,由服务对象对每次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时长和质量进行认证评定,由社区统一登记,并录入志愿者服务信息数据库,切实提高服务效率。同时,将志愿服务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体系,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对表现优异的志愿服务个人进行表彰,提高志愿者服务积极性。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