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宝鸡】岐山“黑风洞” ■ 本报记者 王星 李波

2017-03-10 22:32  宝鸡日报  字号:T|T

对石窟的了解,还是停留在幼年时参观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的印象——那星罗棋布窟龛的震撼,那鬼斧神工技艺的钦羡。当前不久在宝鸡市考古研究所的帮助下,我们欣喜得知,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三普”)时,我市共有33处石窟被列入宝鸡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虽然这些石窟的遗存规模不能与国内知名石窟相较,但毕竟是自家的宝贝,心里满是期待。

在专业人员的建议下,我们的第一站定在了离市区不远的岐山县蔡家坡镇,那里“三普”时,发现了丈八寺石窟。据了解,此处共有五座石窟,其中藏着大大小小的浮雕,还有一尊通高4.8米、肩宽1.2米的大佛。

大佛?!很早以前曾想,自己凭一把剑和一身好武功,闯荡江湖,待收剑回鞘,要去领略桃源里大佛青山的景象。或是一份特殊的期许,惊蛰过后,我们踏上了找石窟,看大佛之路。

在现代交通工具的便利下,我们一行很快来到了目的地——蔡家坡镇的宋家尧村,现在的西北机器厂家属区内。但一下车就碰到了问题,由于是老厂区,这里的很多职工都是来自外地,对于我们问的石窟并不了解。无奈之下,我们打算换一种询问方式,因为市考古队员曾告知,这里还藏着一个颇具神话色彩的地名——黑风洞。顺着这个线索,我们继续踏上了寻佛路。

“师傅,您知道‘黑风洞’在哪儿?”听到这个名字后,一对年逾古稀的夫妇,给我们指向了厂区内西侧的方向,道:“四组!”

借着“黑风洞”的“黑光”,我们来到了一处较为垂直的断崖旁,抬眼望去,似有一个黑洞,并不深,立在半山腰上。前进!一鼓作气地往上攀,“快看,大佛!”这主尊为立佛,身体高大修长,两侧较平直,主体上有衣纹。佛像是长方脸,颈部较长,高肉髻,所着通肩袈裟下摆宽大。主尊两侧有浅浮雕菩萨立像,因为破损严重,五官已模糊,但能看到,也是修长身形,发髻高束,肩部可辨有较宽的披帛。

在考古人员的突击强化下,我们脑海中迅速搜索关于这个大佛的相关信息——三尊像虽面目、五官及着装衣纹均不清晰,从总体造型仍可看出有北朝早期造像特点。说简单点,北朝的像,就是瘦!

据考古报道中显示,这座石窟的不远处还有四座石窟,那它们的踪迹在哪?南边是断崖,北边是街衢,找寻方位只能选定东西两方,但是左右望去,这东西两方除了菜地就是高树,上面还有一个悬挂着的大马蜂窝。这是要让我们打道回府的意思。

还不信了!虽然没练过轻功,但凭着多年采访练就的脚上功夫,我们收了收肚子,顺着菜地的小窄缝,硬是钻了过去,原来这片本是开放式的平整土地,被村民圈地装扮成了自家的小菜园,菜园四周还用“轻型武器”——枣棘刺,团团围住。在它们的强势包围下,三座石窟被遮挡了起来,还有一处在不远处四米高的崖壁上。

不负众望,这些石窟里果然有收获。几乎和菜地平行的两座石窟,外观看起来是个长方形,专业叫“深龛式窟”,窟门上有圆拱形或尖拱形的窟楣。窟内有浮雕的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台座前雕有供养人像和一个香炉 ,两侧壁有两菩萨和两天王 ,窟门外两侧壁浮雕力士。这些造像看起来圆润饱满,神情俊朗,又不失佛教的庄严与神圣。还有两座石窟,因一座位置过高,从远拍的画面中看到,窟内只有仅剩轮廓的千佛小像,而另一座被菜地埋了小半截,只能看到些许浮雕。

关于这四座石窟的所属年代,“三普”时考古人员推断,千佛小像石窟因造像上半身过长,造型清瘦,面部及颈部尤为明显,与关中地区北魏造像碑多有相似,特别是与现藏铜川市耀县药王山博物馆的姚伯多造像碑 (北魏太和二十年 )上的造像更为相似,应当是关中北魏时期佛教造像地方特色的表现。至于其他三座石窟,专业推断是这些石窟造像的特征,为初唐至盛唐之间所造。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为我们解读道:这里的石窟对研究岐山县北朝、唐代的佛教发展状况和石雕技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特别是唐代石窟的发现无疑是扩大了关中地区北朝至唐代石窟造像的分布区域,丰富了关中佛教造像的资料,对于认识北朝至唐代佛教在关中地区的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

寻完了岐山站的石窟,带着谦虚学习的精神,我们将这几个有意思的地名——丈八寺、黑风洞,谝一谝。据小道消息,丈八寺是因一个有一丈八尺高的佛像而得名,至于这尊佛像与石窟有没有联系,至今没有答案。而关于妇孺皆知的黑风洞,我们没找到靠谱的解读,最不靠谱的是说,这就是《西游记》中黑熊精的地盘……

带着各种传说,各种故事,我们的石窟之路还将继续,下一站见!

为什么要重视石窟

陈亮

2000年前,佛教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一路从西域走进中原,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当中,与本土的各种意识形态融合,演进成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由佛教开辟的文化交流通道,让更多的文化形式进入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宝鸡地处从长安西出阳关的要冲,并在许多重要的历史时期文化繁荣、经济发达。至今残存的从南北朝直至明清时期的佛教石窟,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已经足以显示出这些时代鲜明的文化特征,和不同时期宝鸡各地区文化中心的分布和转移。探寻这些石窟,就是探寻宝鸡地区2000年来文化发展的脉络。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演进,诸多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与互鉴随之活跃。且不说中原历代多少先进的文化与生产方式逆流而上,传播到中东以及东南亚地区。就是当下我们一直在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也兼收并蓄了历代来自西方的内容。比如民乐中的琵琶、箜篌、二胡等等,起源都不在中原。最中国的中国画的造型方法和色彩理论,也被证明在不同时代受到来自西方的巨大影响,从而变得如此成熟和精彩。就连我们的语言,也吸纳了不知多少外来的成分,像“菩萨”“一刹那”“皆大欢喜”等等挂在嘴边的口头语,其实都是音译的外语。

在宝鸡的民俗和风习当中,也有不少类似的现象。宝鸡历代石窟生前身后的故事里,隐藏着大量来自古代的信息,这些石窟所在的山川镇店,曾走过风尘仆仆的波斯驼队,走过剽悍勇猛的异族铁骑,走过婀娜多姿的印度舞娘,走过满腹经纶的头陀行者……如果把这些神秘的过往叠加在宝鸡地域文化的现象上,那些现在看来很“土”、很“过时”的习俗,一下子就变得意味深长,来历不凡。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安康】汉阴首个“太阳能”正式并网发电

    2017-03-10 20:00阅读

    【渭南】“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正是春耕好时节

    2017-03-10 16:00阅读

    铜川市出台《2017年建筑工地扬尘防治专项整治行动方案》

    2017-03-10 10:38阅读

    【安康】陈俊哲深入兴安路片区检查指导创建工作

    2017-03-09 16:11阅读

    延安市今年投资75亿元发展水利建设

    2017-03-09 10:00阅读

    【渭南】澄城县安监局集中销毁一批非法烟花爆竹

    2017-03-08 14:01阅读

    西安地铁一号线二期第二台盾构机顺利始发

    2017-03-07 23:28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