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让文化自信重新回归 ◎柏相
文化大发展以后,我国新出现了两类人:“造奖贩子”与“造书贩子”。
在国人的印象里,全世界最大的“造奖贩子”应该就是总部设在英国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部,他们在英国有一个注册公司,全名叫“吉尼斯世界纪录有限公司”。后来,据说中国香港又出现了一个类似的机构:“扛旗世界纪录”认证部,他们也在香港注册了一家公司,全名叫“扛旗世界纪录有限公司”。他们都走的是品牌发展的路子,都有自己的审评价值观,都有自己的品牌,虽然各有侧重,但是都在商业运作的规制之内,似乎还都运作得很成功。
“造书贩子”,包括“造杂志贩子”,也许是我国独有的文化奇观,全世界可能都绝无仅有。这类贩子,主要的特点就是弄一个书号,然后取一个很大的书名,比如《中国××精选》《××论文年度精选》,甚至《中国××家名录》《世界××家名录》,就像蜘蛛张开一张“透明”的网,坐等各种“需要者”或“热衷者”自投。有些杂志也是这样的,刊登你的论文或稿件,不但不给稿费,还要收取所谓的版面费。这些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大家似乎都心知肚明并默默地各取所需。
在文化大发展后,我国出现的这两类人——“造奖贩子”和“造书贩子”,不但是对我国文化自信和社会诚信的巨大挑战,似乎也和诸如“吉尼斯世界纪录”那样的“造奖机构”,有很大的不同。最显著的一个区别,就是我国的“造奖贩子”或“造书贩子”,他们的言行似乎不需要取得什么相关部门的许可或批准,更不需要注册什么公司,他们只需要临时成立一个所谓的“×××评选委员会(组委会、编审委员会等)”,或者在出版社购得一个书号,然后就“开工”。
当然,“获奖者”所取得的“荣誉”或“称号”,大多并不会得到相应部门或工作单位的认可;“入选者”购得的有自己“作品”的书,也多是送人或束之高阁。当然,“获奖者”和“入选者”的“命运”或“前途”,也在一阵“沾沾自喜”之后,除个别人外,大都不会有什么“分水岭式”的变化。或许有人说,这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没错!可问题是,如果这两类人多了,“造奖”和“造书”成为默认的常态,“受骗上当”者多了,由此带来的社会价值的混乱、道德期待的沉沦,甚至政府和国民信任底线的丧失恶果,最终应该由谁来“埋单”?
《广州日报》曾报道,我国第一个因屡屡“获奖”和“入选各种诗歌杂志或选本”而致贫的,是广东肇庆一个叫杜伟新的50多岁的小学教师,他被称为是“共和国获奖专业户”。据统计,他所获的奖中,“全国性”的奖项有130多个,加上其他“地方性”或“专业性”的,总共在200个以上。当然,他屡屡“获奖”的代价也是沉重的——十多年间,杜伟新“获奖”花费的那十多万元,几乎是他毕生的积蓄。
杜伟新的遭遇其实并不是个案,且不说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倪萍这样的名人就曾经身陷“共和国脊梁”评奖的泥淖,出于各种需要,我们身边这种沉湎于“花钱获奖”或者“花钱入选各种书”,包括“花钱出书”的人或事,其实早就见怪不怪。
不过,与前几年相比,这几年“造奖贩子”和“造书贩子”的手段,似乎更“进化”了一些,或者说更“文明”了一些。评审费不收了,但奖次评出之后,入选者全都没有稿费不说,获奖作品集或某某精选或年选,即使不要求入选者必须征订,但出于自己收藏或其他目的,入选者大多还是会自己购买。有时组委会或编委会虽然会承诺以一本样书抵作稿费,但大多要么是不了了之,要么就是印数少得可怜,影响很是有限。
再说这几年来的所谓各种各样的“评奖”,包括动不动就冠之于“全球”、“中外”或“国际”等字样的各种节会,不仅圈子味和民间化痕迹越来越浓,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质量越来越差;而且,到底参评作品的范围有多大,能来几位外国友人,恐怕就连主办方自己也觉得汗颜,有的甚至只有奖次公布或相关的活动主题宣传,就连获奖作品或参会人员的名单也难得一见。我国汉朝时就曾有民谚:“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现在这种类似局面——各种“造奖”、各种“造书”和各式各样的大造“名人”,包括各种各样的所谓的冠之于文化的节会,各种名目的辞典、精选或年选等所谓的文化假复苏或假繁荣现象,死灰复燃,且大有蔓延之势,难道不值得引起国人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吗?
大家都听说过“发家致富”或“写稿致富”,可又有谁曾听说过“获奖致贫”或“出书发文举家犯愁”呢?眼下有些杂志或报纸甚至网络头版收取“版面费”,各行各业的各种所谓的获奖,各行各业所谓的入选各种书的人和事铺天盖地并见怪不怪,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繁荣的发轫,还不如说是另一种道德沦丧的开始。
让“造奖贩子”失业,让“造书贩子”现形,让热衷于“荣誉”“分量”或“成就”的“获奖者”和“入选者”彻底清醒,让国字号媒体担当起各自应尽的传承和弘扬文化的责任,让中国文化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让这个时代的中国人重新找回被需要的自信,让文化自信和社会诚信重新回归,让文化秩序和文化环境步入正轨,这似乎应该不仅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事情,而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事情,最起码,也应该是一个国家或政府某些相关部门,必须去做的事情。
丁酉年开春,在陕西第二大城市、关天经济区副中心——宝鸡,《宝鸡日报》每周星期三,大胆开辟四个版面创办“文学周刊”,此一举,意义非凡,不仅为文化宝鸡注入了鲜活动力,也为其他兄弟地市的媒体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振地区国民精神和增强地区文化自信,做了一个很好的引领或示范。
(作者系宝鸡文理学院陕西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市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