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杨卫时的“忧”与“喜”
去年,大女儿考上了大学,娃上学的开支是第一件忧心事;爱人患脑膜瘤做手术需要一大笔开销,这是第二件忧心事;母亲患有小儿麻痹症需要照顾,这事让人更忧心。 三原县新兴镇岩尧村的杨卫时说,不能外出打工,家里所有费用就只能靠地里收入,感觉压力很大,日子过得特别艰难。
群众实现脱贫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其困难被解决的过程。这是岩尧村在脱贫路上确定的思路。去年,村上14户困难群众实现脱贫,靠的就是解忧帮扶干部的支持和产业扶持,杨卫时就是其中的一户脱贫群众。
杨伟民是村上的支书,也是杨卫时脱贫过程中的一对一包抓干部。去年在杨伟民的解忧帮助下,杨卫时女儿的上学费用,通过国家的教育精准扶贫解决了,母亲享受到了老龄补贴和低保补助,爱人也得到了大病救助,手术治疗费有了保障。
这扶贫是真扶,不仅解决了娃上学的费用,爱人看病的钱,还帮助我建起了一个680平方米的标准化养鸡场,养鸡场的钱除了扶贫产业补助外,村支书担保贷了6万元低息贷款,村上的郝更新赊给我了5000只种鸡,还免费给我进行技术指导,大家在鸡场的建设中出了大力。 杨卫时在说起自己建养鸡场脱贫时,话语里带着感激之情。
杨卫时说,去年很长一段时间,女儿的学费,母亲和爱人的治疗费让他倍受煎熬,好在有帮扶干部的帮助,一件件忧心事变成了让全家人高兴的喜事。
今年在能收回成本的情况下,手上宽裕了,第一件事给娃在教育方面多投入,让娃多念些书,多学些本事,也好回报社会。第二件事自己多学些养殖知识,把鸡场规模再扩大,增加发展后劲,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杨卫时说着他今年的打算。
打扫鸡舍、喂养、收蛋,现在杨卫时和妻子精心地照看着鸡舍,要通过养鸡产业和勤劳让日子过得更红火。本报记者 刘计划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