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宝鸡】市植物园观梅遐思说家风

2017-03-26 16:03  宝鸡日报  字号:T|T

◎雨蝶

正是梅花盛开时节,宝鸡植物园的梅园已是满目点点红,清香沁心脾。

初识梅,是幼年在家中贴画上。记得那是一幅岁寒三友图。画面上的红梅玲珑可爱,俏而不媚,艳而不俗,清逸优雅,别具神韵。也许是画中有松和竹的衬托,分外显出梅花的高洁之美。一幅岁寒三友图,深深地植根于我的内心,对梅的喜爱,也延续到今日。

我喜欢赏梅,并用相机留住梅的美。每年的二月下旬至三月初,植物园中梅园的南京红须梅、丰后梅、迎春宫粉、浅碗玉蝶、覆瓣绿萼等许多品种的梅花相继开放,或红、或粉、或白,更有浅浅的绿,层层叠叠,延伸出去,美丽无比。晨曦中,粉色的梅花最美了。柔和的太阳光洒下来,花瓣显得更有质感。迎光面的片片花瓣,因为阳光充足,粉中泛白,晶莹剔透;而逆着光的花瓣则呈现出半透明状,色泽也深了一些,只有花萼处是暗淡的,周围似有红晕,显得朦朦胧胧。

我喜欢梅的不张扬,它从不以妖冶示人,更不会招蜂引蝶。它总是悄悄地开放,暗暗地生香,将爱意播撒在人们的心间。在梅园,沉醉于梅奇特的美,不经意间会发现,梅的老枝上独独开出的花朵,粉粉嫩嫩,附着在遒劲黝黑的树干上,犹如耄耋之人怀抱粉团似的婴儿,分外娇美,正应了梅尧臣“老树着花无丑枝”的诗句。

我不仅喜欢赏梅,更喜欢欣赏名家笔下的梅花。从南北朝时期梅花开始入画,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历代杰出的画梅名家,均留下了异彩纷呈的传世佳作。北宋画家仲仁,始创墨梅画法,将梅的枝干虬曲、疏影横斜之神态勾勒得淋漓尽致;元代王冕以墨梅诗、画闻名于世,他画梅多写嫩枝,突出梅花的清拔,似有风拂欲动之感;明末清初画家陈老莲画梅,其枝干老辣浑厚,而又不失典雅俏丽;清代画梅高手金农、李方膺、汪士慎等各有技法,无不巧妙地刻画出梅的风姿雅韵。很喜欢当代画家董寿平的朱砂梅,凝视画面犹有寒香扑鼻之感。女画家谈月色笔下的梅更是惹人爱怜,似有香气在其中,美进了骨子里。

在我家中,梅并不是我一人独爱。父亲对梅也情有独钟。父亲不仅用画笔描绘赞美梅花,而且梅的精气神深深融进了父亲的灵魂。父亲一生命运坎坷,七岁丧父,高中毕业后因出身不好错失了读大学的机会,中年丧子,刚刚退休,我的母亲又因病离世。面对一次次沉重的打击,父亲坚强地挺过来了。晚年,他又锲而不舍地钻研书画技法,勤学苦练,颇有成就,多次举办个人画展,赢得了人们的赞誉,为子孙儿女做了榜样。

祖母如梅。嫁入我家时,祖父是私塾先生,衣食无忧。可是,好景不长,祖母三十出头时,祖父就病故了。裹了足的祖母,迈着一双小脚,在世俗的偏见和族人的排挤之下,坚强地撑起了风雨飘摇的家,抚养我的父亲和姑姑长大成人,尝尽了人间悲苦。

母亲如梅。母亲嫁到我家时,由于我家成分高,家境不好,吃了很多苦头。后来,父亲去县上工作,母亲起早贪黑,既要干繁重的农活,又要和祖母一起操持家务,经常要忙碌到深夜。特别是失去长子,成了母亲一生的痛。即便如此,母亲强忍悲痛,为我们姐弟遮风挡雨,让我们温暖地生活在这个家庭里。

梅的精神是我家传家之宝、立世之魂。父亲曾赠我两幅梅花图,一幅挂在家中,一幅在单位办公室,他希望我如梅一样坚强。

可不是吗!一个痴爱于梅之人,不能只让梅停留于感官,更重要的是让梅的精神植入灵魂。

做人当如梅!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安康市全面深化河长制宣传活动启动

    2017-03-25 20:00阅读

    【宝鸡】冠森大世界用诚信浇出兴旺之花

    2017-03-24 18:09阅读

    【汉中】南郑重拳治理环境污染

    2017-03-24 12:09阅读

    【宝鸡】家门口看病可报销了 36个乡镇社区医疗机构纳入城镇居民医保协议范围

    2017-03-23 18:30阅读

    西安市将分行业建设市、行业、企业三级重要产品追溯体系网络

    2017-03-23 11:49阅读

    【宝鸡】爱心桌椅送给帮扶村

    2017-03-22 18:30阅读

    【安康】汉滨:开展“法治进校园”巡讲活动

    2017-03-22 12:09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