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恪守初心
本报记者刘亚媚胡红玲
沟沟坎坎,山路弯弯。在陇县东南镇纸沟村,几辈子人都住在黄土扬尘的山坡上。
“搬出去!”
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山坡上搬下去,从破旧的土坯房里搬出去——历经4年,梦想成真,全村304户群众搬到了地势宽阔、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移民新村,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老村到新村,步行不过半个多小时的路程,却承载着全村几辈人的心愿,凝结了众多干部群众的汗水,更彰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使命与担当。他就是纸沟村党支部书记杨佩侃,一个不忘初心、无私奉献的共产党人。
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5年里,他对党忠诚、一心为公,和疾病抗争、和生命赛跑,把最后一滴汗都洒在了脱贫攻坚的最前线;他严以律己、公正廉洁,挺直了共产党员的“硬腰杆”;他情系群众,帮扶解困,是村民的“贴心人”……
2016年10月,年仅51岁的杨佩侃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近日,陇县县委作出了向杨佩侃同志学习的决定,为全县党员干部特别是农村党员干部树起了一面光辉旗帜。
“说到就要办到”
杨佩侃是纸沟村人公认的有本事的人。他高中毕业后当过工人、技术员,跟着建筑队干过活,后来组建了自己的建筑队,当上了包工头,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2011年,正是杨佩侃在建筑行业干得风生水起之时,一年能挣好几十万元。而此时,另一条路摆在了他的面前——当村党支部书记。
消息传出,杨佩侃的妻子严引霞第一个就不赞成:“咱把咱的日子过好就行了,管村上那些麻缠事干啥?你要嫌农村不好,咱可以买房住到城里去。”也有许多亲朋好友劝他:“放着大钱不挣,却看上村里一个芝麻大的官,一年还挣不了一万元,也不知你图个啥?”
图个啥?面对妻子和亲朋好友的反对,杨佩侃说:“人挣多少钱是个够?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能只顾自己的小日子,能多给大家干点事就多干点。”在竞选中,他全票被选举为纸沟村党支部书记。
纸沟村位于陇县南部浅山区,土地贫瘠,道路不畅,许多群众还住在土坯房里,一下雨就面临着滑坡的危险。村上的小伙要说亲了,可外村的姑娘来一看就没有了下文,纸沟村眼看要往“光棍村”的方向发展。“把村子搬出去!”走马上任的杨佩侃撂出的这句“狠话”,一下在村民中炸开了锅。村民们既兴奋又怀疑:盼了多少年,这回真能搬走吗?
杨佩侃是个急性子,说干就干。他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还带领村班子成员和村民代表到附近的移民村学习观摩,坚定了大家进行整村搬迁的决心。新村建设,规划先行。他凭借自己干过多年建筑工程的优势,联系到西北建筑工程设计院的专家,以较低的价格请其为村上绘制了新村规划。为了解决建设资金难题,他开着自家的小轿车,拉着镇村干部,一趟又一趟往县上、市上、省上跑,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原包村干部吴军岐回忆说:“他经常一大早就跑出门,一忙大半天,能在下午三四点吃上午饭就算不错了。”(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功夫不负有心人,共争取到国家项目资金551.6万元,杨佩侃将项目资金捆绑使用,既减轻了群众的搬迁经济负担,又保障了项目实施效果。
2013年初,搬迁工程正式开工,杨佩侃每天忙得团团转,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有一次,在清理场地杂草时,割草机发生故障,刀片猛地飞出来扎到他腿上,鲜血直流。他被群众紧急送到了县医院治疗,刚能凑合下地走路,他就一瘸一拐地回到了工地上。当年,第一批62户搬迁建设任务完成。
2014年初,第二批工程又启动。这时,杨佩侃感到身体越来越不适,浑身困乏,脖子、腋下的肿块经常隐隐作痛。到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恶性淋巴癌。医生告诉他家人抓紧治疗,好好休养,还可以活四五年时间。妻子流着泪央求他放下工作,全身心治疗,可杨佩侃说:“说了的事就要办到,我个人的事再要紧,也没大家的事要紧。”
杨佩侃坚持与疾病斗争,和生命赛跑。在医院接受化疗,他的手机几乎就没放下过,给包村干部打电话问情况,给工程队打电话问进度,给工程监理打电话问质量……化疗一结束,就立刻跑到了工地上。看到他蜡黄的脸,大家劝他回去休息,他总说:“好着呢,我没事。”就这样医院、工地连轴转。有一次,村子突然停水3天,村民吃水、工地用水一下子成了问题。正在医院治疗的杨佩侃得知此事后,立即从医院赶回村子,带着几个村民,挽起袖子和裤腿,在凛冽的寒风中,一直干到深夜两点,终于排除了故障。
二期35户工程完工,三期84户新房交付,四期的123户工程又开始了……纸沟新村面貌日新月异,然而杨佩侃的身体却一天天消瘦下去,他1米8的个头,原来170多斤,最后瘦得只剩下不到100斤。
2016年10月,杨佩侃病情加重,又一次住进医院治疗。在病房里,他对看望他的镇村干部说:“这次住院把村上的事耽搁了。等一出院,四期的房也建好了,赶紧给大家都分了,也就把刚当上支书时的承诺全部兑现了,这样我也了了一桩心事。”然而,刚住院两天,他就离开了人世。
如今,纸沟村的四期搬迁工程已全部完成,304户村民告别了泥水路和土坯房,住进了整洁、漂亮的平房、楼房,环境好了,娶媳妇难的问题也迎刃而解。去年,全村就有7家人给娃办了喜事。
可那个一手把纸沟新村建起的杨支书,却永远长眠在山里。他下葬的那天,连许多长年在外打工的村民都赶了回来,不少人掩饰不住悲痛,泪水长流。村民李晓燕至今一说起杨支书,都会哽咽:“杨支书这个人太实诚了,他把公家的事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他要是不干村上的事,好好休养,绝对能多活几年。”村民严爱荣说:“他把大伙从山上搬到了川里,我们却把他从川里抬到了山上。”
“当干部就不要怕吃亏”
提到杨佩侃,村民对他的评价也不尽相同,比如,有人就说:“光干贴赔事”、“是个‘一根筋’”,还有人说:“他就会拿话哄我!”而这些不同的评语,却从不同侧面勾勒出一个清正廉洁的党的好干部的形象。
说他光干贴赔事的,是他的亲妹妹——杨佩娟。杨佩娟说:“我哥家的小轿车,我都没坐过几回,有时想坐个方便车,他就说,‘我这忙着呢,你自己搭车去’。可为了公家的事,他大大方方地把自家的车、钱往里贴。”当村支书后,杨佩侃屡屡“私车公用”,每年下来,油费、过路费花了不少。村主任高智成曾提出给他报销一部分过路费,可杨佩侃一口回绝。他在任的5年里,在村里没有报过一分钱的油钱、饭钱、过路费。
纸沟村老村庄有一条土路,杨佩侃刚上任没几天,这条路就因为下雨而塌陷。村上没钱修路,一时半会儿也争取不来项目资金,杨佩侃当即拍板,自己先垫资8万元,调来施工队,带领村干部加班加点,连续奋战6天,将被毁的800多米道路修通,用水泥硬化了路面,同时修通了排洪渠,一次将隐患全部解决。看到村里的学校年久失修,他又叫来自己的建筑队,无偿为学校维修了院墙、大门,整修了教师宿舍,解决了师生的后顾之忧。“拿自己的钱给公家办事,你亏不亏?”对此,杨佩侃说:“党员就是要为大家服务,怕吃亏就不要入党。”
说他是“一根筋”的,是四组组长杨德安。决定搬迁时,也有村民小声嘀咕:杨支书本身就是包工程的,他是不是将新村建设当成“肥肉”,想趁机捞点“油水”?然而,杨佩侃用实际行动让这些人再无话可说。几年间,在新村为304户村民建了房,他的工程队都“避而远之”,没有砌过其中一面墙。由于无暇顾及,他后来干脆解散了自己的工程队,但却将工程设备无偿提供给村里使用。杨德安和杨佩侃是远门子的兄弟,也是个包工头。村上搞建设,杨德安不但没享上“近水楼台”之利,杨佩侃还动不动就让杨德安发挥所长,当“义务工”,一干就是十几天。杨德安操心着他的工程队,有一次表现得不太积极,被杨佩侃劈头盖脸一顿臭骂,杨德安不敢跟他顶嘴,只得乖乖服从。
杨佩侃一上任就严禁村干部吃请,也不允许村干部私下聚餐。有一次,杨德安和几个村干部到县上去办事,到中午吃饭时间,他自掏腰包请大家到饭店吃饭,菜都点好了,却被闻讯赶来的杨佩侃阻止了。杨德安不服气地说:“你咋是一根筋?我又没花公家的钱,也没大吃大喝,怎么就不能请大家吃个饭了?”杨佩侃严肃地说:“吃饭事小,可落人闲话事大。你花的是自己的钱,可有的群众会想歪,认为咱们这是在花公家的钱,那咱在村上还能说起话不?你们立马走人!”在杨佩侃的“威逼”下,杨德安不得不把刚点的饭菜退掉。然后,杨佩侃请大家到别处,一人吃了一碗羊肉泡。
说他“哄人”的,是村上的老支书韩永昌。纸沟村搬迁,谁搬谁不搬,村民代表大会划了个范围,刚好把韩永昌一家圈到了外面。韩永昌悄悄找了杨佩侃好几次,希望他能“网开一面”,杨佩侃嘴上答应,却一直不见行动。直到现在,韩永昌还住在原来的老地方。“那你怨他不?”记者问韩永昌。韩永昌说:“不怨。他也是为了大局。再说,他自己都主动放弃了一院宅子,我还有啥说的。”杨佩侃家里有老人,还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已经成年,原本可以在新村分两院宅子,可他只要了一院,并且地理位置也不临街。由于他先从自身做起,树立了榜样,带了好头,村上的移民搬迁工程管理规范、监管严密、分配公平,没有发生一起因为处理不公而引发的群众上访问题,干群、党群关系十分融洽。
“党员不能只管自己致富”
杨佩侃常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富不能只富自己;带领大伙儿一道奔上致富路,才是党员应该做的。
他利用自己在建筑行业打拼多年积累的资源,通过党员带群众、匠人带小工等形式,组织村民进行劳务输出,同时鼓励“能工巧匠”成立“包工队”,承揽农村建房等小工程。目前,村里的小包工队有20余个,外出务工人员有800余人,每人每年平均收入超过3万元。
他立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村民种植干杂果,并请来专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给大家授课,提高了村民的种植技术。全村发展以矮化核桃为主的干杂果700多亩,户均干杂果收入近1000元。他还鼓励村民发展家庭养殖,想方设法鼓足农民钱袋子。
移民搬迁,他也超前谋划,构筑了采摘园、观光园、农家乐一体发展的框架,为乡村旅游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杨佩侃对特困群众给予了更多关爱。村民韩浩德吃着低保,生活困难,儿子还患有重病。韩浩德的妻子去世时,家里连办后事的钱都凑不齐。杨佩侃帮他申请了500元救济款,同时号召村民捐了2800元爱心款,解了他的燃眉之急。随后,又安排他在村上当保洁员,父子俩的生活有了着落。移民搬迁时,又帮他申请“三无户”住房政策,使他没有花一分钱就分到了50平方米的新房。提起杨佩侃,韩浩德总是感激地说:“他对我们这样家庭困难的人好得很呢!”
在杨佩侃当村支书的5年里,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的5849元,增加到2016年的8460元。就在弥留之际,杨佩侃还牵挂着纸沟村,念叨着一个个未完的心愿:给村里办个羊场,给老人盖个农村幸福院……“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杨佩侃就永远活在纸沟村群众的心里。
陇县县委书记杜长生对记者说,杨佩侃是脱贫攻坚冲刺期陇州大地成长起来的先进典型,他用行动诠释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宗旨意识。他对党忠诚、一心为公的政治品质及苦干实干的作风、勇于担当的魄力、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激励全县党员干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