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要把死水变活水 庞文渊
有水城市就有灵气,缺水城市就没活力。近年来,我市在渭河生态环境整治中,一片片水面相继建成,金渭湖、金陵湖等湖水波光粼粼,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宛如江南水乡。但是,我市治水与柳州市和毗邻周至县相比,形成的水面十分单调,没有与商业、文化、民俗接轨,缺乏经济氛围和活力,被游客称之为“死水”。如何让“死水”变成产生真金白银的“活水”?这是建设最具幸福感城市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
宝鸡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市区内穿城而过的河流达30余条。近年来,有关部门下大功夫治理河道,修堤坝、植水草、疏河道、造景观,市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缺乏让“死水”变成“活水”的理念,建一水面,没有“三产”的配套;造一景观,没有发展经济的舞台;治一河流,没有彰显地方的文化特色。水面吸引力不足、人气不旺。而周至县在治理沙沙河中,将水治理与关中民俗展示相结合,与发展饮食文化相对接,使昔日的垃圾沟变成了生态美景,每逢节假日,这里人山人海,车满为患,河两岸的商业销售、餐饮娱乐异常火爆,这就是水经济,更是水文化,这里的水才叫“活水”。柳州市自2002年启动“百里柳江”市区河段综合治理项目以来,已累计投入资金近50亿元,对沿江两岸55.5公里的河道,进行综合整治、污水处理、危旧房拆迁、完善设施和园林景观建设等,“百里柳江”成为柳州市最大的城市公园和城市风景线,商业文化气息十分浓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样是治水,如果仅停留在造景上,只能是环境的改善;如果以水为媒介、以景为平台,嵌入餐饮、文化、运动等发展经济的各种元素,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场所、新区域,这样的治水就跳出了环境的局限,成为发展经济的大舞台,成为打造关天副中心、建设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新举措。因此,城区河道治理要棋高一筹,放眼长远,把河道治理与防洪措施并举、造林绿化与产业布局并重、生态景观与文化旅游并进,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统筹搞好水系互联互通,精心打造水产业园、水商业圈、水饮食文化体验园等,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景观长廊,实现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九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其实,我市在河道治理中也有一些成功探索和尝试。例如,凤县依托嘉陵江,在构筑生态水面的同时,完善廊桥、游船、餐饮等相关配套设施,并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将激光、音乐、朗诵、喷泉等融为一体,构筑五光十色、声情并茂的生态景观,一举成为中国最美小镇;眉县依托太白山汤峪河丰沛的水资源,在生态湖水面用灯光反射出秦腔脸谱等文化元素,聚集了人气、增添了灵气,成为我市河道治理的新亮点。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在建湖造景中,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摆在首要位置,号水脉、定水策,实现“生态治水”向“水兴产业”转变,统筹兼顾、系统推进,就一定能将“死水”变成“活水”,让人民群众因水得福、因水得利、因水而富。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