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本报见习记者 张庆
“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对他来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他的人生写照,他就是我市文化名人——王蓬。自2011年退休后,大量的时间都用来阅读、写作。每天都会与书为伴,那是他的美好天地。三月的汉中春意盎然,书香馥郁。3月27日,记者见到他,听他谈起了读书。活到老学到老
联系自己从务农18年,到通过读书、写作,考取中央文讲所、鲁迅文学院、北大首届作家班,学习4年,后来担任省作协副主席、汉中市文联主席20年之久,获得一级作家二级岗位职称(两院院士为—级,技术二级陕西文学界仅陈忠实与王蓬),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经历,王蓬表示,这很大程度上是读书带来的改变。1970年开始写作的他,至今发表800余万字作品,出版著作60余本,获得多项奖励。其中,《从长安到罗马》等多部著述翻译国外。“所以说读书能够改变人的命运。”说着他脸上露出了笑容。“中国有句古话叫活到老学到老。由于职业所致,我几乎是无日不读无日不写。现在毕竟年过花甲了,视力、精力都下降了。远不像以前一个长篇小说两个晚上可以读完。现在睡前都得读个30至40分钟。养成了这种习惯,感觉没有这个环节就睡不着。”他还说,随着科技进步,现在网络阅读很普遍了。以前总觉得网络是年轻人的事,后来觉得网络阅读方便快捷、信息量很大。30年前他在鲁迅文学院、北大作家班学习,有全国几十个作家。其中建了同学微信群,这个群一天发的量相当于一本杂志。有同学新作、热点问题、社会新闻……在他看来,高科技也是一种文明手段,一定不能拒绝更好的读书途径。
有了知识就会迈进文明社会
一个民族根本的思想解放,是一个民族向文明社会迈进的标志,这当中读书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他回忆:“农村人口能不能脱贫,还是在于注重孩子的读书。我在褒河张寨村生活过20多年,村上从几年都出不了一个大学生到现在每年都有十几个大学生,甚至一个村涌现出上百个大学生。陕西理工大学常务副校长傅明星,就是我看着长大的。他是80年代连考3次才上大学,他热爱学习,酷爱读书。学士、硕士、博士,是汉中第一个读博士后的。所以,注重孩子更好的读书得到更多的知识,就自然而然的把命运改变了。”有了知识就会想到文明,他之前探访丝路时,路过有着“苦瘠甲天下”之称的宁夏西海固。宁夏有105万人口的脱贫任务,去年移民35万。“移民后的西海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房子。移民起了骨干作用的就是那些年轻人,出去上过学的、出门打工的。再也不愿意回到贫困的山区去了,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愿意一辈子生活在贫瘠黄土地上。即使回去创业,也是通过学习的知识搞现代果园、现代蔬菜、大棚种植。刚开始老年人不同意,随着年轻人越来越空巢,后来老人们也都住上了新房。现在水、电的问题解决了,人能过上文明生活了,尤其是孩子能够上学了。”他说。
读书是无处不可的
“我曾经到俄罗斯去,给人感触最深的除了生态环境好,到处都是连绵不断的森林和湖泊外,还有就是随处可见的读书氛围。在那里虽然物资不是很丰富,即使在莫斯科最著名街上的食品店,都不及汉中超市丰富,还得排队。在排队时几乎所有人都是默不出声的在读书或者读报纸。所以俄罗斯的阅读量一直居在各国之前,在那里任何一个小区都能看到连椅上有老人读书。在欧洲我参观几个教堂,他们做完礼拜后妇女都去买菜了,留下中年以上的男人,他们拿着书、报纸,在安静的地方读。那种气氛真的叫人羡慕,那是一种文明气象。使人立刻会对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肃然起敬。”王蓬感慨到。据他所知,目前汉中读书氛围比较浓郁。其中有很多读书会,每个读书会都有上百名作者。层面还很有意思,都是自主创业的小老板,有搞餐饮、建材、运输的。这些人曾经都是做过文学梦的文学青年,但为了生存干了其他行当。当他们立住脚后,回头又来读书。读书是人一生的行为,养成读书习惯了,就相当于为自己建了逃避生活中几乎各种苦难的避所。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