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医疗废物去哪了?
本报记者 曹娜文/图 见习记者 张庆
据国家卫生部门的检测报告表明,由于医疗废物(以下简称医废)具有空间污染、急性传染和潜伏性污染等特征,如果处理不当,将造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也可能成为疫病流行的源头,《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更将其列为第一类危险废物。我市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857家,每天产生800箱近5吨医废,它们去了哪里,是否远离了我们并且不造成污染和伤害?带着种种疑问,近日,记者走访了我市医疗机构、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以下简称医废处理中心)及相关管理部门。据了解,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分为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五类。按照国家环保总局要求,这些危险废物不允许与普通生活垃圾混杂在一起,必须按照规定对其进行妥善处置。
分类处置、专人回收医院严把第一关
3月27日,记者跟随市卫生监督所工作人员,来到市人民医院进行调查采访。“医院的医疗废物每天有专人收集运送,而这些医院专业回收人员必须进行相关法规、操作规程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后方可上岗。”市人民医院感染控制部主任毛晓红介绍,为严格管控医废处理,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医院细化制定了《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及《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和意外紧急处理预案》。每天安排专人定点、定时间、定路线,自污染通道,从上到下逐层、逐科室对医废进行收集。收集推车严禁进入病区走廊,停放在科室门口的缓冲区,且收集时必须加盖封闭,避免医疗废物暴露在空气中。“医废必须按分类进行包装,收集暂存。比如损伤性废物,针头、玻璃安瓿、手术刀等,放在硬塑料制成的黄色锐器盒内;感染性废物,用黄色塑料袋封装。高危废物就地化学消毒处理;隔离传染病人的废物用双层黄色袋封装,再放入医废桶。收集医废的容器上,都有警示标识。”她告诉记者,当医废装满医废容器四分之三,医废产出科室就地封装封口,包装袋封口处贴上标有医废产出科室、产出时间、种类、交付人等信息的标签。转运过程中,产出科室要对医废种类、数量、重量等详情进行登记,与收集人现场交接,每一袋医废都有文字记录,可查询、可追溯。
在医院某科室记者看到,医护人员护理病人使用的每个处置车上,都放有收集医废的锐器盒和医废桶。随着诊疗过程的发生,每产出一点医废,就可以在处置车上立即进行分类暂存。诊疗结束再将装在不同容器里的医废放在指定位置,等待专门人员回收。记者注意到,医废暂存桶一般远离科室放置,且都上了锁。“在医院公共场所放置的医废暂存桶全部上锁,这是为了防止外来人员接触医废或将医废流出。”市卫生监督所医疗机构监督管理科科长沈汉杰告诉记者。
“近年来,国家对医废处置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规范程度越来越高,各种法规也越来越细化。国家要求规范,相关部门监督,我们医疗机构对医废处置也越来越重视。拿我们医院来讲,从最早医废暂存点场地面积不够,到投资专门建设,达到要求;从对医护人员每年组织医废处置相关培训,到医废处置应急演练;从定点、定时、定人收集,到设立专门科室进行监管,医院也在想方设法提高医务人员处理医废的规范化水平。仅医废处置费一项,医院每年就要支付近八十万元,这是非常大的一笔支出。”市人民医院分管后勤院领导谭冬新说。
多道程序处理医废48小时内安全处置
27日9时许,在市人民医院医废暂存间,记者看到,两名来自医废处理中心的工作人员戴着帽子、口罩和手套,身穿专业制服,正小心翼翼地将医疗废物周转箱抬到车内。医废处理中心转运组组长许磊介绍,医废中心对医疗废物处理要求特别严,每一道程序都严格把关,指定专人管理、收集、销毁并严格登记。每个工作日有9辆收集医废专用车按照不同的路线出发,前往十县一区各医疗机构收集医废,“汉中地处山地,居住人口分散,受地形、道路等因素制约,处置医疗废物产量覆盖率达97%以上。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内所有医疗机构和各县二级及以上医院以及城镇及周边、沿路人口居住密集区的医疗机构均纳入无害化处置。”
“转运车每天早八点左右到达医院。在与医院交接人员对医废箱数、包装情况等核对好,确认无误后,双方在医疗废物转运联单签好字,才可进行转运。按照规定,医废必须在48小时内处置掉。不管天气多恶劣,可以说是风雨无阻。”许磊表示,医废处理中心采取一位驾驶员固定一条转运线路,落实转运线路清收责任;安排值班人员逐份核查转移联单、进厂记录和焚烧记录,严禁医疗废物在集中收集、处置过程中流失;每天分三个时段对转运车、周转箱等进行清洗消毒并填写消毒记录。在整个焚烧处置过程中,配置设备操作专业人员,规范操作技术,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每年定期分两次向市环境监测站申请对废气实施监测,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允许的排放标准。
3月30日,记者在汉台区武乡镇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看到,专业人员将医废卸车后,放医废暂存库里对医废收集箱逐一喷淋消毒,随后再一箱箱运送到焚烧车间。工程师魏巍告诉记者,立式热解焚烧炉除送料是人工外,其余都是全自动化操作。医废要经过5个处理步骤:第一个热解炉的温度在600—800度之间,部分未燃尽的气体被送到二次炉,通过高温再次燃烧,此时燃烧温度达上千度,使得烟气中有害物质完全分解。然后烟气进入热交换炉,使其降温。再进入除酸塔进行脱酸烟气处理,同时喷入粉状活性碳,吸附烟气中的有害物质,最后,经布袋除尘器除去烟气中的粉尘,再排到大气中。
魏巍介绍,预计今年下半年,我市将对医废处理工艺进行技改升级,不再使用焚烧方式,采用全国最先进的“微波消毒”方式替代。“这种工艺的最大好处,就是不再因焚烧产生烟尘、废气,基本达到零排放,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偏远乡村也要进行医废处置
“目前,全市除了边远山区和部分村卫生室,乡镇中心卫生院以上的医疗机构包括民营医疗机构均与医废处理中心签订了医疗废物处置协议。”市卫生监督所副所长涂宝王君介绍,为解决偏远地区医废处置问题,市卫计局于2012年5月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汉中市边远地区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通知》。各县区卫计局(卫生监督所)结合辖区实际,均制定有工作实施方案,确保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取得实效。“通过监督检查和医疗废物专项调研我们发现,有些车辆无法到达的偏远地区,医疗机构服务的对象可能只有几十户,每天产生的医疗废物非常少。这种情况我们采取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就地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严格处理。举例来说,病人用后的如输液管,先剪断毁型后,再用消毒剂浸泡消毒,最后焚烧深埋,做无害化处理。”“不管再边远的自然村,卫生监督员每年都要对那里的医疗机构进行一次监督检查,而医废处理是监督中的重中之重。”“医院里有套着黑色塑料袋的垃圾桶,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收集生活垃圾的,不能盛装医废。病人不知道情况,就把抽血后用的棉签扔到装生活垃圾的垃圾桶里。医院都有专人检查清理生活垃圾,将这些棉签捡出放在医废桶内,我市医废管理已经细化到这个程度。”沈汉杰介绍,2016年,我市被确定为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分类监督综合评价试点市,工作经验在全国性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医废处理虽是传染病防治的末小环节,但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从医院到医废处理中心,再到卫生监督机构,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哪怕是小诊所,都要与医废中心签订协议规范处理医废,一旦发现没有规范处置医废的单位,就要依法进行查处。
在医废处理中心,工作人员将医废送往处理设备中。
市医废处理中心工作人员将医院暂存的医废转运到车上,带回中心集中处置。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