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权卫民:坚守37载探秘“风云变幻”
我的工作,关键要准
湿度35,温度23.2,气压881.6,合格。在一处测试点,59岁的权卫民将观测到的这几个数字写到纸上,准时开始高空气象探测。
早晨6点30分,权卫民已经来到值班室,将仪器检查好,顺便打开高空气象探测系统值班工作日志,填入基本信息,然后再核对一遍。
6点45分,权卫民将之前制好的氢气充进气球中,站在院子里,他伸出手感受了一下空气,然后对记者说:今天的风不大,大约只有1级,风速应该在2米/秒左右。随后,他将准备好的探空仪绑到气球上。
权卫民为放球做准备
7点15分,权卫民从电话上听到一条时间到了的声音信息后,便松开手,将气球放飞,让探空仪在飞升过程中感应出周围空气的温度、气压和湿度,并将探测的气象要素转换为无线电讯号,连续不断地发给地面接收系统。随后,权卫民对电脑前无线电接收的数据进行了观测记录,电脑上每个瞬间都对应着温度、气压、湿度、风速等信息。现在都是全电子化,精确度更高,速度更快。权卫民说。
18点30分,权卫民又开始为气象观测做准备,这已经是他工作的第37个年头了。
在还没有实现全电子化时,需要人工接受信息,权卫民必须每分钟记录一次数据,一个一个地点点子,一分钟就有24组电码,最后将这些点翻译成气象数据。
长期的气象工作,让权卫民养成了极强的时间观念。我的工作,关键要准。对权卫民来说,这个准不仅包括时间的准,还包括数据的准。不夸张地说,一个细小的差错都有可能造成重大的事故,就比如风速的数据用于军事、航空飞行,风的方向、大小状况,直接影响着军事训练和航空飞行安全,丝毫不能出差错。
我要把自己的职责尽到尽好
宝塔区气象局所属气象观测站为国家基本站,其高空探测站为陕北地区唯一一所高空气象观测站,而权卫民就是这个站的一名高空气象观测员,他的工作就是守着气象观测台,记录各时段的高空气象信息,为天气预报、气候分析等提供基础数据。
很多气象观测员都做过一个梦:梦中,他们总是因为放不出去氢气球急得团团转,权卫民也经常做这样的梦,在他的心中,总是怀有一份对工作的强烈的责任感。
有一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气温足足有零下二十几度,高山上的风像刀割一般划在权卫民的手上。正当他准备给气球充气时,由于气温低的原因,氢气的阀门被冻住了,着急的他只能不停将开水浇到阀门上,但那些滚烫的开水落到地上十几分钟后便结成了冰。大概浇了四五瓶开水后,阀门终于被打开了,他马上充好氢气,按时将气球放了出去。
在气象站的风向塔上,有一道一掌长的裂缝,这是2014年夏天,被雷电击中造成的。在工作中,气象观测员随时可能面临危险,尤其遇到极端天气,极有可能会被雷电击中。除此之外,在将水倒入制氢筒后要立即上好制氢筒头部,稍不注意,反应生成的氢气就会冲出来灼伤人体。
气象站刚搬到山上的时候,各种基础设施还没建好,通往气象站的还是一条土路,没有公交车。那时候权卫民每天5点多就要准备上山。有一次因为前一天的大雨将路冲得泥泞不堪,权卫民只好拿着铲子,一边铲着泥一边爬上了山。对他来说,花在路上的时间都快跟上班的时间一样多了。至今,他还要步行一段路程才能到达气象站。
我一直就喜欢高空探测,也喜欢延安的这片土地。作为一名气象观测员,我要把自己的职责尽到尽好,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负责。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从他离开蒲城老家来到延安,便将余生献给了气象事业,也献给了这片热土上的人民。(记者 王雅)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