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张小兰:小天地做大文章
本报通讯员 张恤民 周崇红 刘宝军
在洋县谢村镇大池村,提起妇女张小兰,乡亲们都说:那是个能干的媳妇!问她为啥能干?乡亲们反问:“不能干?小俩口包了70亩土地,一年赚多少钱你知道不?”百闻不如一见,来到大池村张小兰承包的田间地头,但见一绺绺刚刚落泥的秧盘整整齐齐地摆放在眼前,张小兰两口子在机械育秧机口上料,在田里整畦,带领着帮工的人们来往穿梭忙个不停。
张小兰依托父辈流转经营的土地70多亩,大胆探索合理倒茬,不断改进耕作技术和方法,在有限的土地上精细耕作,增收致富。
今年30多岁的张小兰,长得文静秀气,为人诚实厚道,干事大胆泼辣。2000年,她公公赵公荣见当地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组里大片土地荒芜,便以当时比较合理的价格,流转土地70多亩,承包期为20年,这样一直干到至今。
2006年春天,张小兰从龙亭嫁到大池村后与丈夫赵坤一起专心经营侍弄这些土地。春夏播种秋里收获,一年四季忙个不停。这些土地大部分离家较远,最远的田地两公里,且交通不便,为了让土地发挥效益,他们在旱地里种植大豆,水田里种小麦、水稻。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近年来还种植了16亩莲藕,种莲藕每亩收入6000多元,仅此一项就为家庭创造经济收入10万多元。
谈到经济收入张小兰腼腆地笑笑说:这几年外出打工收入也不行了,在家务农还差不多。当询问她对这些田地如此上心的原因时,张小兰略加思索说出了缘由:3年前她公公过世时语重心长地对她们说,现在外出打工钱也不好挣,你们别嫌辛苦,守住这些土地就吃穿不愁。天道再变都不能放弃。一生讲孝道的张小兰和赵坤夫妻俩记住了老人的话,侍奉这些土地更加上心。他们俩种地舍得投入,每年光肥料、籽种、管理等费用就有3万多元。今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功效、节省劳力,他又与洋县傅弘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签订了服务合同。从机械化育秧开始,到苗期管理、插秧、病虫害防治、收割,全程机械化运作。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