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秦岭花谷醉远客——“走进秦岭花谷 发现红色凤县”主题活动综述
本报记者孙海涛
放眼中国革命历史,策划于凤县的“两当兵变”如此具有战斗力——习仲勋等兵变领导人在枪林弹雨中发出了“到陕北去”的吼声;
极目全国山水风景,升级版的凤县“青山绿水”如此具有辐射力——仅2016年一年,就有超过400万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
纵观全国诵读活动,回荡在凤县的“名篇”之声如此具有影响力——声声诵读直击人心,仿若能够翻山越岭,向四方传扬。
凤县,从85年前那“一点红”,到全国星火燎原的“一片红”,从“省级贫困县”再到“省经济十强县”。新时代的今天,这个以民族图腾为名的县正在振翅而起。
4月20日至21日,凤县迎来一场空前的文化盛会。来宾中既有享誉全国的文化名家,又有陕甘川宁四省区十六市党报的社长、总编辑,在这场以“走进秦岭花谷发现红色凤县”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中,近百人的队伍目的很明确——探寻激情燃烧岁月中的红色记忆,领略秦岭春暖花开的绿色之姿,共赏诵读名篇佳作的墨色之美。
红色记忆
昨天到今天的大传承
4月对于凤县而言,注定具有特殊的历史含义。85年前的4月1日,“两当兵变”平地一声雷,中国红色革命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同是4月,追寻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和心中的那份记忆,由中省文化名人和陕甘川宁四省区十六市党报的社长、总编辑所组成的近百人队伍赶赴凤县。车队如长龙穿行在凤县的群山间,还未到达目的地,一名老记者就发出了“我们是来朝圣先烈”的感慨,同行者无不赞同。
是啊,尽管英雄已逝,但那段红色记忆却从来不曾褪色。当来到凤县凤州镇新近落成的凤县革命纪念馆时,这种对革命先烈炙热的感情达到了顶点。纪念馆广场前,革命先烈的铸铜雕像古朴而庄严,雕像上“两当兵变策源地”七个大字刚劲有力,在雕像的身后,青山巍峨、党旗飘扬。文化名家及媒体负责人列队向革命先辈默哀致礼并敬献花篮。走入凤县革命纪念馆,大家不由得放慢了脚步。其中,892幅反映凤县各时期红色历史的图片,197件珍贵的红色历史实物,无不在讲述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纪念馆主体背后便是习仲勋革命旧址“刘家大院”,至今仍保留完整。当年,习仲勋把这里作为秘密集会地点,经常组织党员在这里研究革命工作,开展兵运工作。80多年过去了,如今,这里已成为当地最生动的红色“教科书”,提示后人不忘历史,不忘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
活动中,大家还参观了位于凤县县城的路易·艾黎与乔治·何克的故居。看到了一张张珍贵的历史遗存照片,走进土迹斑斑的旧窑洞,大家被播撒大爱的外国友人的精神所感动、所浸染。
人民日报社编辑马涌这样形容自己参观时的心情——“既是沉重的,又是喜悦的。”他告诉记者,说“沉重”是因为零距离接触到这些图片和实物,真正体会到了老一辈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豪迈壮志,追忆历史,如何能不沉重;说“轻松”是因为看到今天祖国取得的一系列非凡成就,觉得国家越来越强大,百姓越来越幸福,老一辈革命家的鲜血没有白流,当然发自内心地感到喜悦。
绿水青山
量变到质变的大跃升
如果说红色是凤县的历史底色,那么绿色就是凤县的自然本色。
沿212省道一路南行横穿长达76公里的“秦岭花谷”,一路上黄牛铺、红花铺、凤州等地如同披上了绿底彩衣,尤其是点缀于山村间的小型公园随处可见,或翠竹斑驳,或小桥流水,或曲径通幽……一处小景观只是点位上的量变,而当这种点位连成线,最终促成了“秦岭花谷”的质变。
通过实地走访,大家的共识是,斥资1.4亿元,被凤县县委、县政府定位为“致力生态发展、繁荣经济产业、实现群众增收”的“秦岭花谷”,实际上不但是游客徜徉青山花海的游乐园,更是沿线76公里农民致富的黄金带,是凤县提升旅游品位的主长廊。
的确,在“秦岭花谷”沿线,岭南公园、波尔多庄园、嘉陵江宽滩湿地体验区、荷塘映月、桃花岛、芳菲园、红梅园……数十个各具特色、浑然天成的花谷景区让人流连。与此同时,沿线4镇17村的道路林带、铁路坡面、农田水系、村庄社区也全面进行了绿化美化提升。而这次“秦岭花谷”之旅,正值春暖花开之际,沿途美景可谓美不胜收。
然而,在媒体人眼中,看到的绝不仅仅是“秦岭花谷”表面的景色,更看到了建设“秦岭花谷”的深层次含义。
绵阳日报社总编辑王晓阳认为,在旅游业界看来,国内大多数旅游景区实际上是以“点位”的方式存在的,也就是说,游客出行大多直奔目的地而去,沿路基本属于过而不留的状态。而凤县倾力打造长度达76公里的“秦岭花谷”,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以“线”的方式去吸引游客、留住游客。而一旦“绊”住了游客的“腿”,那游客衣食住行各项服务也就拉长了“钱景”阵线,当地的旅游收入自然节节攀升。
4月间,“秦岭花谷”沿线的苹果树花开正艳,香气四溢的果园里,不少沿线农民正在自家的苹果园中忙碌。通过走访,很多人同样“看穿”了“秦岭花谷”的经济意义。原来,在“秦岭花谷”的建设过程中,沿途苹果、花椒、葵花等经济作物占到总栽植量的50%以上。一方面,这些经济作物让沿路更充满乡村特色;另一方面,各类经济作物也为农民提供了不菲的收入,农民的很多农产品在成熟季节甚至会被过往游客抢购一空。
走访中,“秦岭花谷”给当地在优化沿线产业结构中的重要性,更是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兴趣。原来,“秦岭花谷”沿线近年来吸引了不少旅游项目落户,很多当地农民从中受益匪浅。在红花铺镇永生村“荷塘映月”景点,十几亩水塘中,俏生生的莲叶刚冒头,塘边鸢尾开得正艳,堤岸上的垂柳鹅黄一片,一趟走下来,颇有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的韵味。有媒体人问永生村村干部:“把村子打造的这么漂亮肯定花费不少,那回报如何呢?”
村干部笑着说:“以前靠土里刨食挣不下几个钱,现在环境好了,有客商找上门来建起了农业观光园,大家伙收入疯涨哩!”
“涨了多少?”
“前年一个村民年收入是9000多元,去年已经超过1万5了!”
很多人被这个村“火箭式”的致富速度震惊,而永生村只不过是“秦岭花谷”沿线村庄经济收入快速增长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秦岭花谷”沿线,已有多家客商注资建起了一系列项目,涉及水上项目、田园婚庆、餐饮住宿、特种养殖等多个方面,可以说,“秦岭花谷”绽放之时还在后头呢!
墨色经典
美文与美声的大融合
俯览凤县,大秦岭一山高过一山,嘉陵江一湾秀于一湾……山水如此多娇,在此次活动中,大家的共识是,来到凤县这座中国最美小城,更需要发自内心的用“墨色”为这次活动美上添美。
在灵官峡景区,周明、王宗仁、红孩、吕向阳等人纷纷挥毫泼墨,留下了遒劲的书法墨宝。更让人称道的是,活动举行了高规格的名家经典诵读会,现场诵读一篇篇墨色经典文章,成为此次活动的一大亮点。
此次名家经典诵读会可谓“阵容”空前。嘉宾中,既有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周明、王宗仁等“国字号”专家,又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的资深编辑马涌、郭超,数十位中省文化名家和媒体人济济一堂。再来看看朗读的名篇名录,其中,既有怀念红军的名篇《东渡东渡》,又有借景抒情的美文《深秋到凤县看红叶》,7篇美文篇篇字字珠玑。再来看看朗诵者,既有海茵、陈爱美等著名朗诵艺术家,也有杨枫、李翔等知名广播电视主持人。
如此“阵容”,注定是一次美文与美声非凡的融合。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河流,……当我站在黄河西岸的吴堡县川口村红军东渡渡口,眺望那黄河之水从眼前缓缓流过时,我怎么也无法想象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和中央前委机关是如何渡过黄河的。时间老人假如存在,我会问他:当年的红军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当著名朗诵艺术家郑凯抑扬顿挫地诵读红孩的《东渡东渡》时,很多人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对革命先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我说‘你爸爸这样关心天气?他干啥工作?’他骄傲地说‘开山工!’……他用小拳头揉了揉眼睛,说‘爸爸妈妈说,不管哪个人都要守住岗位。’我把成渝紧紧地抱起来,用我的脸暖了暖他的脸蛋……风,更猛了。雪,更大了。”在著名朗诵艺术家、西安广播电视台播音指导晓河以充满童趣的声音方法去朗诵《夜走灵官峡》时,很多人湿润了眼眶,新中国的建设者何其可敬。
“深秋的秦岭,是上苍打碎的调色盘……凤县最美的风景莫过于秋景。但美好的东西最容易逝去,如彩虹如闪电……红叶是天爷地母献给诗人的深情一笑,是大山馈赠给诗人的灵感火焰。诗人定格了这美好瞬间,燃烧着自己,在诗坛上留下了燃烧的诗行,于是,诗坛有了红叶的精灵和大美。”当陕西广播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李翔,饱含深情地诵读完宝鸡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冰心散文奖获得者吕向阳先生的散文《深秋到凤县看红叶》时,现场掌声阵阵,美文与美声的融合让人陶醉其中,心情久久不能平息。
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红孩告诉记者,这种“文与声”的完美融合,明显起到了“1+12”的作用。他希望更多的人都养成终生读书的好习惯,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人生。
文与声,或隽秀,或朴素,或磅礴,或荡气回肠……一次诵读,数次掌声,无数次回忆与思考。很多人不禁向窗外看去,新时代的凤县,青山绿水,经济腾飞,百姓幸福指数节节攀升,追根溯源,不正是《东渡东渡》中的红军不畏牺牲换来的吗?美好生活,不正是《夜走灵官峡》中的建设者忘我工作建起来的吗?红叶满山,不正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吗?
四月的凤县,春色正好,有了红色基因、绿色基调和墨色渲染,正以全新的定义诠释着“七彩凤县”的内在含义。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