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西乡:三措并举建强脱贫攻坚“战斗堡垒”
本报通讯员 程晓兵 王政伦
西乡县实施抓党建促脱贫提升工程,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助推脱贫攻坚的源泉动力,实现党建与扶贫的“双促双赢”。建强脱贫攻坚“核心堡垒”
整顿后进与配强班子并举,建强领导核心。该县首抓后进党组织集中整建,扎实开展思想整顿和组织整顿。紧扣软弱涣散8条“红线”,全域排查整顿后进党组织,通过落实“五个一”工作机制,建全整顿转化问效、问责制度,转化后进党组织19个,村级班子全额配齐。达标建设与规范管理并抓,促进作用发挥。全面开展村级活动场所达标建设,在2016年改扩建48个村级活动场所基础上,完成21个活动场所达标建设。坚持“建、管、用”并重,按照“一厅八室”标准规范场地设施、功能布局、办事流程、标识标牌,努力率先在全市实现村、社区活动场所高质提升。
激励奖补与经费落实并行,提升保障力度。及时出台激励措施,对各领域100个基层组织进行了命名和奖补,有效激发了基层党建活力。大幅提升党建经费保障,提高村、社区干部报酬,落实医保、养老、离任村干部补贴,有效调动了村干部工作积极性。
训强带动致富“骨干队伍”
规范管理与督导检查并轨,力促“第一书记”精准发力。该县实行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通过推行“三亮三评”、月查、季度通报管理督导制度,严格选派调整程序,落实待遇保障激励机制,使215名“第一书记”迅速成为扎根基层、精准扶贫、敬业奉献的“先锋队”。选优配强与从严管理并用,增强带头人队伍带富能力。该县打破身份、职业、地域等界限,选优配强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分层分批开展集中轮训,提升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履职能力。创新实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评星晋级工程,建立规范严密的“星级化”管理体系,量化考评、积分评星、严格奖惩,把积分评星结果作为党组织、党组织书记和党员奖优罚劣、能上能下的依据,形成争星晋级、追赶超越的生动局面。
思想教育与典型示范并重,发挥党员先锋作用。该县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严格落实“主题党日+”活动制度,扎实开展“五讲五知”道德教育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大力弘扬脱贫攻坚先锋先进事迹,发挥党员示范户带动作用,用先行一步的成绩和经验消除群众顾虑,用发展成效带动贫困户投入创业实践,真正发挥出广大党员和群众同劳动、同发展、同致富的脱贫攻坚“主力军”作用。
发挥引领发展“核心力量”
发挥组织优势带富,“党建双加”助力。该县深化干部驻村结对帮扶和“党员创业带富”工程,着眼于不断提升贫困群众自身“造血”功能,实施产业帮扶计划,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广“村党支部+产业园区”、“党支部+合作社”、“党员能人+示范基地+贫困户”党建扶贫模式,让扶贫产业从单打独斗向集约抱团式转变。桑园镇有食用菌养殖传统,但普遍面临缺技术、品质差、效益低问题,村党组织主动与食用菌企业联合共建,推动成立食用菌产业合作社,帮扶带动50余户贫困户发展。城南街道五丰村党支部以“党员能人+示范基地+贫困户”模式,成立生猪富民合作社,将散户产业有效集成,贫困户脱贫发展走上“快车道”。聚合部门优势帮富,“政策支撑”保障。深入推进领导干部回原籍“争当五员、服务家乡”、强村带弱村、百企帮百村等举措,组织125个部门单位、114家企业和合作社组成扶贫工作团,动员600多名领导干部回村投身家乡建设。通过抓点示范,培育了一批具有造血功能、辐射带动能力强和党员群众参与度高的党建扶贫示范村、示范项目、示范企业、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和党员扶贫示范户。
压实脱贫责任促富,“上下联动”攻坚。该县坚持把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同步研究、同步部署、同步推动、同步考核,严格落实党建扶贫责任制,建立党政同责、部门联动、各方配合、齐抓共管工作机制。推行“精准扶贫五步法”和“六牌六档一簿一手册”管理制度,实行县、镇、村分级“挂图作战、按图销号”。实行党建与扶贫“一揽子”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评优表彰、提拔任用、晋升职级的重要依据。目前,有6个脱贫工作滞后的单位受到通报和整顿,有36名精准脱贫成绩突出的干部获得提拔使用。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